周末在家看了奇葩說第四季的第17期,討論的話題是“剩男剩女”要不要差不多得了,很老套的話題,但是卻被他們辯論出了不一樣的高度。
其中羅胖的發(fā)言讓我感觸比較深。
他在發(fā)言中提到了,湖畔大學曾鳴教授教戰(zhàn)略的時候提到了三個方式:
一個是技術,是有規(guī)律的,把握規(guī)律即可。
第二個是藝術,一手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無規(guī)律的,各自看天分看稟賦。
第三是手藝,也就是去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認知、想法、信息,穿過你的身體表達出來。
其中,他對于手藝進行了一個特別深入的解釋。羅胖說手藝的特點是不去想是否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不要想太多。好比寫一篇文章,有的人會說我這樣的人的顯得多么驚世駭俗。但是三天過去了,一個字都沒寫,天天在那磨刀。
這就啟示我們,不管是做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我需要把它想象得非常完美,只要隨便找一個由頭開始做。
差不多就開始做吧,這就叫做手藝。
人為什么要有手藝呢?
一個有手藝的人,你才能知道自己和世界的邊界在哪里。
羅胖舉了一個姜思達的例子。他說看姜思達辯論是一種享受,不只是因為相信他的口才好,而是姜的表達中體現了個人認知已穿過他的身體,表達出了他跟世界的邊界。
這兩天我一直在思考,羅胖所說的這個邊界到底是啥?然后重新回過頭來去看姜思達前幾期打的辯論,略微讓我有了一些感觸。
我們生活的這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有很多的隱忍、妥協和不自由,但是同時我們有自己所在的一方小世界。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我們可以暢想自由,形成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傳達到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兩個人的魅力,可以說就是世界和你的邊界。所以反觀我們周圍,你會發(fā)現有些人,他的自我認知能力很強,或者自我的意識很強,他對這個世界有一個獨到的認知,就會表現出來不一樣的魅力。
但是,我與這個世界的邊界在哪里,我們怎么保持這兩個世界的平衡,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這個邊界。你不做,你就永遠到不了這個邊界,所以尋找的途徑就是就是羅胖所說的,手藝活,差不多就開始做吧。
當你成為一個能行動的人,一個手藝人一個強烈希望知道自己和世界邊界的人,行動就是最重要的。而行動就是選擇,選擇就是要放棄某些,付出某些代價。所以,很多時候差不多就行了,但是結果未必是差不多就行了。每一個手藝人都知道有一種東西在體內循環(huán),有一種進步在慢慢積累,有一種召喚在前面。手藝活,差不多就去行動吧,行動的最終目的是給自己一個不是差不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