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小塵
寫部長篇小說,寫著寫著,寫到二十來萬字了,就有些感慨了,因為經常感覺到腦袋智商不夠用。其實不是腦袋不夠用,而是裝的東西太少了。
有時候,心里想的,卻找不到那個恰好的詞。有時候,記得那個詞,卻一下子忘記了怎么寫。更多的時候抓耳撓腮不知道下一個情節要怎么寫,才能讓讀者感興趣。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輸入與輸出不成正比。
在寫作這件事上,輸入似乎比輸出更重要。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閱歷是有限的,你要寫那么多的文章,文章里面涉及到那么多的場景,你不可能腦袋里面有現成的。
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你才能了解到那么多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情。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但是關于怎么樣的輸入最有效果,恐怕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簡書里面,我看到有很多關于這類型的文章。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更有效的閱讀,從而提高寫作水平呢?
1.多讀書不如精讀書。
我們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很喜歡讀書,也讀了不少書,但是,卻發現自己讀完以后卻沒有什么印象,有時候甚至都想不起書名和內容。這其實并不是我們記憶力不行,而是多與精的取舍問題。泛讀,廣讀,當然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你沒有效果的讀十本,那還不如靜下心來挑選一本好書,認真去讀它。
2.讀熱門書不如讀經典書。
現在各種讀書軟件很多,有時候會茫然,到底哪款軟件更好。其實,紙質的書是最好的,當一本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書擺在你前面,你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喜。好好的閱讀完畢,放在書架,等以后忽然心血來潮,又拿出來細細品讀一遍,不亦樂乎。
但是紙質書終究不敵電子版,畢竟有時候你想到要看一本書,不能隨時都跑到書店去買,但是電子書卻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可是那么多的書,我們該怎么選擇呢?
熱門書我們要看,了解人家是怎么寫得這么吸引眼球的,但是如果要提高寫作水平,最應該看的是經典書籍。
一本經典的書,往往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而且經過了那么多普通讀者,專家學者的火眼金睛后,再脫穎而出的,那必定是精華。
3.勤于記筆記。
寫作總是詞不達意,那還是由于我們的詞匯量太少,文學功底不扎實。讀書的時候摘抄一些好的詞,句,段,甚至背下來,那都是很有益處的。學校老師經常要求中小學生看一本書,就是叫做字,詞,句,段,篇,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方法有點粗暴,但是確實有效果。
學會用手機記錄和寫東西,剛開始不習慣,慢慢的你會覺得非常好用,忽然的靈感,隨時可以記錄下來。
4.多寫書評和讀后感。
在看別人的好文時,經常會有一種感慨,為什么同樣一件事,別人的見解那么深刻,可是自己寫出來,卻是那般的膚淺呢,難道人家的腦袋真的紋理更深嗎?
其實不是,只是我們沒有去總結,提高。人的先天條件都差不多,雖然有學歷的高低,但是那不重要,關鍵的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去總結,分析,只有這樣你才能鍛煉得越來越有思考力。
綜合以上的考慮,我也準備做一些改變了。當小說寫不下去了,我可以開始看書,靜下心來看,然后寫東西。有時候會覺得沒什么可寫,那就寫讀書筆記,讀后感。不為閱讀量,也不為點贊書,只為提高自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人生路,風景萬千,唯讀書與寫作不可辜負。愿與愛寫作,愛讀書的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