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 I not seen the Sun 假如我沒有見過太陽
? by Emily Dickinson
Had I not seen the Sun ?
假如我沒有見過太陽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
我也許會忍受黑暗;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
可如今,太陽把我的寂寞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
照耀得更加荒涼
(一)
如若從出生之日開始,你便置身于一片漆黑的荒原,并無零星的燈火照耀你前進的方向。
你已然習慣了在黑夜起舞,不知“光明”為何物。于是你悠然而愜意地與黑暗為伴。
可某一天,上帝之手掀開了你頭頂的黑色幕布。你驚異地發現天空中發光的球體將萬物照亮,從此你的世界有了清晰而美麗的輪廓。
你發現世間一木一葉,一花一草都被描繪上了獨一無二的色彩,此時你的心也被點亮。
那么你還如何能夠忍受彼時暗無天日的寂寥與空洞無物的黑夜?
昔日自以為單純簡單的日子,而今看來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充斥著荒涼與渺小。
作為美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狄金森的詩作篇幅短小,卻動人心弦。她一生未婚,在孤獨中埋頭創作。她的詩歌涵蓋了自然、死亡、愛情等多種主題,讀來雋永而深刻。
即使是這首小詩,某種意義上也蘊含著永恒的真理,而不同的讀者又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歷做出不同的解讀。
曾在感情中徘徊與迷惘中的少年,可能會說:如果不曾遇見她,我原本可以忍受孤身一人的漂泊,可如今,彩云易散琉璃脆,她離開后,一切卻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最初的模樣。
一輩子居住于泰山之腳的隱士,某一次因為意外的機緣得以攀上山巔,見識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從此再不甘愿蜷縮于山腳、碌碌忙忙而活。
井底之蛙能夠看到的天空唯有井蓋大小,如果有朝一日,跳出井底,豈不是悲不自勝?只怕是再也無法安心于往日小小一方井底的日子了。
(二)
舊時之人,不知科學為何物,一輩子生活在狹隘的幕布之下,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天圓地方,是地球中心,是未知的力量統領一切。
而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沖出了黑暗的鐵籠,用理性的視角解讀萬事萬物,我們如何能想象將生活倒退回昔日朦朧愚昧的時代?
當沐浴在陽光之下時,誰會希冀回歸黑暗之中?有了光明,黑暗的寂寞、凄涼與痛苦亦被無限放大。
美國作家房龍在《寬容》一書的前言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世代居住在“無知谷”里的人們,滿足于現世的安穩,無知而閉塞。當勇敢的漫游者開辟了通往全新的世界道路時,卻不幸被守舊的人們迫害。
唯有當山谷遭旱,生靈遭難,村民們終于反叛,闖出了狹小的舊天地,來到了新世界的牧場,最終認識到了自身的愚昧和昔日的偏見。
作者以“寬容”為書命名,不過是給人類溫馨的提醒:定要以寬容與開放之心態對待新的曙光與萌芽,因為一點點光芒背后也許是陽光普照的新天地。
(三)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人最可怕的不是老去,甚至死亡,而是思維的固步自封,是為自身狹小、孤立而片面的認知沾沾自喜,如同莊子所言的蝸角小國,豈不可笑。
只有持續性地接受新鮮的事物,更新自身的認知,方能沖出黑暗之幕,讓自己的思想接受陽光的洗禮。
唯有此時,對比今昔,才能意識到往日視野的局限。
當站在更高點俯瞰人生時,對待瑣碎的煩惱,棄之如敝屣,心態隨著轉變;對待重要的選擇與行動時,不再隨波逐流,有了更清晰的規劃。如此,人生才不會虛度。
關于這是首小詩的一點隨感,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