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作者: [英] 弗吉尼亞·伍爾夫

原作名:?A Room of One's Own


內容簡介 :

1928年10月,伍爾夫在劍橋大學做了兩場面向女性的演講——“女性與小說”。之后她在此基礎上撰寫《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并于1929年出版。

伍爾夫講述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生存的困境、歷史對女性的偏見、女性面對的共同命運以及女性貧困對其創作的影響等問題;提出女性要認清自身的境遇,積極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獨立思考,自由生活,發揮出女性的最大優勢,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種高度發達的創造力,生來復雜且強大……她們的創造力和男性的極為不同。這種力量是幾個世紀的嚴厲約束換來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費,那絕對是一萬個可惜。”


作者簡介 :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25-1941.3.28)

1882年出生于英國倫敦

1897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學習希臘文和歷史

1904年遷居布魯姆斯伯里戈登廣場46號

同年12月14日,初次在《衛報》上發表一篇未署名的書評

1905年開始在戈登廣場46號舉辦“星期四之夜”

1910年為女性投票權運動做志愿工作

1912年和倫納德·伍爾夫結婚

1915年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

1917年和倫納德·伍爾夫創立霍加斯出版社

1925年《普通讀者》《達洛維夫人》出版

1927年《到燈塔去》出版,次年獲法國費米娜獎

1928年10月在劍橋大學先后兩次演講

1929年《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出版

1931年《海浪》出版

1941年身體狀況惡化,于3月28日投河自盡


精彩書評:

壹:短評

#??非常好,太好了,怎么說…豆瓣抽獎中了,太巧合這個階段遇到這本書。如果我能重新來過…真的是不一樣的活法。這本書的一些人生思考和深度心理剖析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兩個面。

#?非常好讀。從女性作家入手,應該是從文學史上的女性入手(包括作家,角色,女作家“選擇”創作的體裁入手)談女性權益,全本書不厚但是很精華,幾乎一直在做批注。很適合與《厭女》共讀,后者更加概念化。伍爾芙既敏銳又俏皮,太可愛了。(還能感受到意識流文風)

#?除去部分冗長無關的描寫,很多觀點于當下社會也值得被看見———1、女性不是弱勢群體,更不是男性的附庸,女性的價值值得被看見。2、真正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集合了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思維優點。3、物質基礎決定精神自由,希望你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以實現物質獨立。希望你心平氣和,不再充滿憤怒,希望這個社會也可以給你提供無需憤怒的條件,給你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希望你運用自己女性的天分,創造出充滿和諧自由之美的作品。

#?讀的第一本伍爾夫,可以說是振奮人心!本以為這樣一本以女權(女性主義)為題材的演講稿會稍顯晦澀,讀完發現其實非常易上手且內容充實豐富。伍爾夫的語言流暢優美,富有比喻象征意義及詩意,可讀性強,也要感嘆譯者文學功底深厚。讀完后我將伍爾夫所認為且我深表贊同的女性寫作成功的關鍵概括為:物質基礎決定心智的自由,因此一定要努力賺錢;勇敢面對性別局限性,偉大的心靈是雌雄同體的,必須將兩種對立的元素緊密結合;要忠于自己內心,不要被外界的評論干擾;保持貞潔,永不屈服于衡量著的規則。


貳:

八十年前,伍爾夫夫人在劍橋大學某女子學院作演講,主題是“女性和小說”,卻因為身為女人,被拒絕單獨進入圖書館,還被從草坪上趕了出來。《一間自己的屋子》的話題由此展開。弗吉尼亞·伍爾夫很清楚,最好的作家并不會將性別帶入自己的文字中;也深知,直至她所生活的年代,社會一直由性別劃分為兩個階級,通往作家道路上的重重關卡,無不對其中的“第二性”征收天價的過路費。

不過,義憤填膺不是伍爾夫的風格。男人反對女人解放的歷史,在她眼里只是拿來下酒的小奸小壞;女人自己解放的歷史,她也無意要充當先鋒。只是身為女作家,她對女性寫作的條件提出了底線:要有每年五百鎊的收入,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

喜歡肆意潑灑想象力的伍爾夫還談到了束縛女人執筆的其它因素:貞操觀、社會輿論、生育負擔、家務勞作……孰料八十年后,《欲望都市》里那個性愛專欄作家成了文化T臺上最拉風的角色:想愛就愛,婚卻不婚;紙上自由,床上更自由;身邊的男人走馬換將,熱鬧非凡;錢是不愁花的,自己的屋子,是一套而非一間。伍爾夫夫人,您夢里都不敢想吧。

然而“一間自己的屋子”說是給寫作的女人住,無非是客氣罷了。書里那個幻想中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勾起伍爾夫無限感傷,現實中形形色色權貴們的妹妹卻吊不起她的胃口。倘知后世不少人奉她為女權主義先驅,伍爾夫大概會一笑了之。女人地位的改善讓她欣慰,卻未必使她高興,因為她更看重的詩正走向沒落。社會進步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女人的命運,與此同時也義無反顧地遺棄了“詩”。兩件事難說有因果關系,但若伍爾夫夫人再世則定會倍加傷感:原指望出個莎士比亞的妹妹,現在連莎士比亞自己都不知哪兒去了。

五百鎊和一間房,對伍爾夫之前的寫作女性,算是奢侈的。斗轉星移,新世紀,不寫作的女性都不會滿足于此了。五百鎊和一間房沒什么稀罕,伍爾夫式的念想卻并未過時,女性寫作者的底線依舊是錢和自己的房間——象征意義上的。錢,是指不必為基本的生活需求操勞,可以一心一意在精神世界里垂釣思想。物欲一旦橫流,百萬富翁也是窮人的心態。自己的房間,是要免受外界叨擾,好凝神調配精細而脆弱的詩意。一旦心生寂寞,一座自己的宮殿也是徒勞。其實該說的伍爾夫都說了,只是書名《一間自己的屋子》,恐怕會讓那些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的人、那些忘記語言除了字面意義還有詩意的人,興趣索然。譯筆的艱澀,也為這本書的閱讀增加了難度。

伍爾夫的那間屋子,確鑿是女詩人的屋子。房地產化成泡沫的時代,女詩人依舊不見蹤影。書的末尾,伍爾夫夫人對那個莎士比亞的妹妹強打出樂觀精神:“我堅持說假使我們為她努力,她一定會來……”她似乎還得再等一等,這回要來,一定是莎士比亞和他妹妹一起來;不來,也就不來了。


叁:

這本書主要是由伍爾芙兩次在劍橋紐南姆女子學院所做的“婦女與小說”講演稿整理而成的。作為伍爾芙最重要的女性主義作品之一,文中提出的諸多觀點,如女性必須有一年500鎊的收入和一間門上有鎖的房間和每個人頭腦中都有兩種力量的雌雄同體觀都對后世的女性主義作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伍爾芙從婦女能否寫出像莎士比亞那樣高水平的話題說起,主要運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構建女性主義話語,并運用了大量象征與隱喻手法以表現思想。文章末尾章節提出的雌雄同體觀點更是伍爾芙女性主義思想核心的體現。

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伍爾芙在她實際生活的基礎上虛構了一位女性作家,并以其創作《婦女與寫作》的視角和遭遇作為行文的線索。“因而這就是我(叫我瑪麗·貝頓,瑪麗·塞頓,瑪麗·卡邁克爾,或者你們愿意叫的任何名字——這無關緊要)”。明顯地,伍爾芙在勾勒這位女性時著重突出了“我”的第一人稱身份,文章通篇也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陳述的。這種“我”的表述形式是伍爾芙對于女性話語權的構建。

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社會的話語權是由男性支配的,女性只能作為男性眼中的“他者”形象而存在。傳統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所構建、由男性作為其代言人的,女性基本沒有發出自己聲音的機會和權利,更不用說執筆寫下紙質作品了。“你們知不知道,在一年的過程中有多少本書寫的是女人?你們知不知道,有多少本書是男人寫出來的?你們是不是意識到,你們或許是天地萬物中被討論得最多的動物?”在伍爾芙生活的二十世紀初,關于女性的作品已可謂是落落大滿,然而這些有關女性的書卻都是由非女性寫作的,女性無法幫自己代言。這種女性話語權的喪失直接導致了女性在歷史文本和文學創作中的缺席,也成為了伍爾芙呼吁女性應該有錢和有自己的一間房子的直接動因。引入女性作為第一人稱視角來敘事無疑是對傳統男性話語權的挑戰——“我”要借自己之口傳達我的思想,男性無法做“我”的代言人。

“瑪麗·貝頓”、“瑪麗塞頓”和“瑪麗·卡邁克爾”之類的姓名還暗示了“我”作為一個個體并不孤立的情境。在現實中,瑪麗·塞頓是費恩漢姆的負責人,代表了為女性受教育權利奮斗的一批人。瑪麗·卡邁克爾則呼吁打破男性思維的語句結構,主張用女性的方式寫作,傳達女性的自我意識。伍爾芙同樣認為女性文學應該堅持表現差異,以女性作為紐帶,大膽使用女性語言,反映女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在傳統文學領域之外開辟一個新的天地。她推崇簡·奧斯汀的寫作方式,指出女性作家必須像簡·奧斯汀一樣放棄模仿男性語言和語法規范,創造出適合自己表達思想感情的女性語言模式,構建女性自己的話語。這樣一個忽略了姓名的“我”其實涵蓋了千千萬萬個不同的“瑪麗”或者不同的“我”,這個“我”是各類女性的縮影。

除去“我”字對于女性話語權的建構外,伍爾芙還著重呼吁女性參與到寫作中去,尤其是非小說的創作。在全文的最后,她說道:“我愿意請你們寫各種各樣的書,不論題目是多大多小都不要猶豫??讓思想的釣魚線深深地沉入到河水中去。如果你們愿意讓我高興——還有成千上萬像我這樣的人——你們就刻意寫游記、歷險記、研究著作和學術著作,寫歷史著作和傳記、批評、哲學以及科學著作。”令伍爾芙唏噓不已的是,女性在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幾乎完全被忽略了,歷史成為了男人的歷史。所有西方的歷史記錄——“采邑宅第和公田農業的耕種方法??西多會修士與養羊業??宗教戰爭??大學??下議院??百年戰爭??玫瑰戰爭??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修道院的瓦解??農村的及宗教中的沖突??英國海上勢力的發端??西班牙無敵艦隊”幾乎都只與男性有關 ,而女性里只有類似于伊麗莎白或者瑪麗的女王或者大貴族才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中產階級婦女被排除在了歷史之外,幾乎找不到她們曾經生活在這個世間的檔案或記錄。所以“男人的歷史”在縱向上是指書寫歷史的整體趨向,在橫向上是指普通女性在歷史中的缺失。這一現象的產生緣于男性長久以來對歷史文獻寫作的壟斷地位。?

在傳統思維方式的指引下,女性既不可能作出對歷史有貢獻的行為也不可能受到應有的重視。 除去在家中做個“房中的家庭天使”外,女性是無價值的。因而,打破男性對社會話語的壟斷就尤為重要。只有當女性進入歷史著作和傳記的創作、奪回應有的話語權之后,女性才能用自己的口和筆為自己代言,才能改變缺席于歷史的窘境,使女性的地位和社會貢獻得到合理的尊重及記憶。這是構建女性話語權的另一個側面。

作為意識流作家,伍爾芙擅于使用象征手法和大量的暗喻。貫穿全文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年500鎊的收入和一間門上有鎖的房間即象征著女性物質上的獨立和精神上的自由——自由寫作的基礎。

可以說伍爾芙是幸運的,她的姑姑留給了她豐厚的遺產,使她有能力擺脫靠從報社里討零活、 替人寫信封或者在幼兒園里教小孩子念字母表等零工謀生的壓力 ,從而獲得“按照事物自身的狀況來思考事物的自由”。只有當人從生存壓力中解脫出來,才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這一限制其實無關性別。然而,事實是女性在經濟基礎上往往較男性大為局促,其一是允許女性從事的職業相當有限,其二是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女性大都不被允許外出做事,經濟往往受到丈夫的嚴格限制,沒有獨立的生活來源 。 因而女性不是忙于接活維系家庭就是一年只能買得起幾刀紙以供寫作。經濟不夠充裕也導致了視野受到極大局限。伍爾芙認為,如果夏洛蒂·勃朗特一年有300鎊,如果她擁有更多關于這個世界、城鎮和地區的知識、與更多同類和各色性格的人交往,而不是把她的天才耗費在孤獨地眺望田野中,她將受到極大的增益。可見女作家如喬治·愛略特、夏洛蒂·勃朗特等是付出了多少代價換取作品的問世!

那些家境優越的女性的確不必為生計發愁,且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她們往往會被父權和夫權所束縛。傳統的西方家庭是不贊同女性寫作的,在夏洛特·佩金斯·吉爾曼的《黃色壁紙》中,敘事者“我”就寫道:“約翰來了,我必須把這收起來——他最討厭我寫東西。”伍爾芙的另一個幸運之處就在于她進入的是一場平等的婚姻,她與配偶倫納德的關系與其說是夫妻,不如說是精神伴侶來得更為恰當。這種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寫作不受干擾的權利就是一間帶鎖的房間的寓意,而過去的大多數女性是沒有不受干擾的自由的。南丁格爾曾經抱怨道:“婦女從未有??能稱之為屬于自己的半個小時。”她的侄子在回憶錄中也說“她沒有單獨的書房可去,大多數工作須在共用的起居室里完成,受制于各種各樣偶然的打擾。她小心翼翼,不讓仆人或客人以及任何家庭成員之外的人猜到她所從事的活動”。

即便排除了外在條件限制的萬難,寫作的女性也難以得到世人的認可。伍爾芙借女詩人溫奇爾西夫人之口控訴道:“哎!一個試筆的女人,被視為狂妄放肆之徒??寫作、讀書、思考,或者探究,會玷污我們的美麗,耗費我們的光陰,使我們青春的俘虜望而卻步??”即便再有才華,月桂樹從來不是為她而生長的,只有類似于“一位渴望涂鴉的女學究”的蔑稱才是她的標簽。在世人眼中,女性寫作只是些神經質或者沖動時發出的胡言亂語,女性的價值只在于全心全意奉獻家庭。女性在寫作上的天賦并不輸與男性,然而男性卻擁有更好的后天條件以成就他們。當一名婦女被做飯漿衣奶孩子剝奪了所有閑暇,當她飽受嘈雜環境和外界風言風語的干擾,當她的生活被設定成純家庭式的,即便是再有靈感的天才也無力將靈感變成躍然紙上的詞句,更不用說她們大多數都不識字了。文中那位莎士比亞的妹妹即是這一悲劇性命運的隱喻。

?在伍爾芙被趕走的草坪中央站著一只馬恩島貓。當看到它時,伍爾芙說:“ 那個可憐的動物,沒有尾巴,站在草坪的中央,確實顯得有點兒滑稽。它確實是生來如此嗎,抑或是在事故中失去了尾巴?這種無尾貓,盡管有些人說是生存在馬恩島上,然而卻比人們所認為的更為罕見。它是一種奇怪的動物,與其說是美麗不如說是別致。”其實女人就是那一只無尾貓,她們的人生是殘缺的。這命運是生來就如此的嗎?還是如同波伏娃的觀點 一樣,是被這個社會人為造就的呢?伍爾芙提出這幾句疑問即是對自古以來女性命運的思考。無尾貓因其無尾的特征而顯得別致,女性也正因她們的不完整而被男性當作寵物一般地養在家中,成為男性的玩物。在人的眼里,寵物又如何有獨立意識,如何有理性,如何有著書立說的權利和可能性呢?

此外,雌雄同體觀一直是伍爾芙作品中非常突出的內容。伍爾芙明確地提出雌雄同體的觀點就是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在傳記體小說《奧蘭多》 中更是對雌雄同體觀作了演繹。除此之外,《到燈塔去》中的女畫家莉莉、《達洛衛夫人》中的薩利、《海浪》中的伯納德等也都是具有雌雄同體特質的角色。

伍爾芙最為推崇的詩人之一科勒律治就曾說過:,“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意象即為一個姑娘和一個年輕男子共同鉆進出租車駛走的情景。兩個不同性別的人在街上并行,鉆進同一輛出租車,這種“被分離開之后”又“自然融合”、“再次聚在一起”的場景給了伍爾芙兩性融合的啟示——“在我們每一個人當中都有兩種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人的頭腦離,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里離,女人勝過男人”,而當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時,就能給人正常而又舒適的存在狀態。由男性寫作的作品直接了當而坦率,看上去自由而自信,然而多讀了幾章后就會發現,書中似乎橫著一個僵硬的“I”,它擋住了背后的陰影,而那個陰影就是一個女人,因而寫作中男女兩種個性不可能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伍爾芙認為雌雄同體的大腦才天生具有創造性,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能沒有障礙地傳達情感。在她眼中,符合這一特質的偉大作家有莎士比亞、斯特恩、科勒律治、濟慈、柯伯、蘭姆、雪萊等,彌爾頓、本·瓊森、華茲華斯和托爾斯泰的男性特質多了些,而普魯斯特的女性特質則稍微有點過頭。

伍爾芙的這一理論實際借鑒了現代精神分析學說的代表人物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的二性體理論。榮格提出了“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原型概念,“阿尼瑪”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妮姆斯”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在榮格看來,單獨的男性原則和女性原則是兩種極端,兩者應該相輔相成。這一理論是伍爾芙雌雄同體觀的重要理論依據。榮格的學說非常關注潛意識,他認為,人的潛意識中同時具有“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這種雌雄同體的特征可以在夢境中得以體現。如果做夢的人是格男人,那他的夢境中將會出現女性的形象,反之亦然。這一理論是伍爾芙雌雄同體觀的重要源頭。

然而,榮格也認為,盡管人體內同時存在兩種性別的特質,二者是不平等的。對于男性來說,他的“女性”的方面從根本上說是處于劣勢的,一個男性個體會向他人甚至自己隱藏他體內的“內在女人”因素。或許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女性主義與雌雄同體觀的相互影響。一方面,對于伍爾芙等雌雄同體觀的擁護者來說,提出男性體內存在女性特質這一大膽的觀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它無疑極大地動搖了男性優于女性這一謬論,把兩種性別的特質平等地融合于同一個個體之內。然而,如果僅僅從理論上去進行論戰的話,這一觀點是不容易為世人接受的。因為就像榮格說的,出于種種原因,男性對于體內的“女性”成分往往是不予認同的。因而,只有當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對女性的歧視和誤解得到粉碎后,男性才會逐漸認同并接受體內的那位“女性”而不認為那是無稽之談,雌雄同體觀才能得到主流的認同。

本書看似通篇圍繞寫作展開,看似是對女性參與到文學寫作中的鼓勵和呼吁,它的實際涵義大大超過了寫作本身。爭取到女性參與寫作、參與歷史創造的平等權利其實只是實現女性解放的一個縮影,然而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擁有話語權是改變社會思潮的基礎,中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也是以《新青年》等進步刊物為載體步步推進的,先驅者們無不重視著書立說、辦報辦刊在傳遞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同理,女性參與到出版物的編撰書寫工作中,不僅是女性擁有社會話語權的體現,不僅能切實地幫助女性參與社會思想和歷史的書寫,使女性真正進入到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更是女性自我覺醒的重要推動力量。不論女權運動如何發展,它的大背景都是要安放在女性自身的覺醒和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中的。如果女性不擺脫“房中的家庭天使”的牢籠身份,不參與到歷史的書寫和記錄當中去,沒有女性自己的話語權,女性解放便難以取得實際的成效。

最后,伍爾芙的作品一直以來都被標榜作女性主義經典,然而她又從來不是一位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伍爾芙是反對用女性的主導地位來推翻男性沙文主義的,她所追求和倡導的是一種平等的和諧,而非用一種新的壓迫來反抗舊的壓迫。從她的雌雄同體觀可以看出,伍爾芙的最終理想不是揭示兩性的對立,而是追求兩性的和諧,只有在雙方都兼具另一性別的特征時,才可能達成這種建立在互相理解和欣賞基礎下的和諧。在這種基礎上伍爾芙才會產生對雌雄同體心靈的追求。當只有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男女兩性達成平等后,雙性共體才能為人所認可,男性才會開始欣賞女性和他身體內的女性特質,兩性之間才可能達成真正的平等的和諧。或許這就是伍爾芙想通過《一間自己的房間》表達的核心觀點。


肆:

伍爾芙說,女人想要寫作,必須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還要每年五百英鎊的收入。

從簡奧斯汀到勃朗特姐妹,再到伍爾芙,女性寫作一直被放在一個尷尬的位置。艾略特把自己掩蓋成男性身份發表作品,其女性文學不被認可之處境可見一斑。

主流的男權觀點中,女人總是低男人一等,女人的使命是婚姻,家庭,孩子,丈夫,全部價值的體現就在于把一個家操持地有條不紊,服侍好男人和孩子。在舊制度下,女人按照男人的標準打扮,不僅是花瓶,還是奴隸;女性不允許工作,更別提寫作。文學界,音樂借,繪畫界,都劃起一個圈把女性孤立開來,后人才有了機會源源不斷地對于女性主義的思考。

伍爾芙說的對,我們應該去先人的墳墓上獻一束花,以表敬意。沒有她們的反叛意識和堅持不榭的努力,我們斷然不能自由地思考,工作,和生活。而我可以像現在這般,暢所欲言,這份不以為然的自由,竟是先人背棄著道德的十字架,忍受著著世人的嘲笑和唾棄,才換得的珍貴權利。

沒有幾個男人喜歡讀奧斯汀,因為她總是在寫鄉村紳士小姐的愛情,客廳里的談話和下午茶,舞會上的初次映像,英國鄉下的林間漫步。而男人們喜愛列夫托爾斯泰,喜歡海明威,他們寫戰爭,男權社會的價值標準是,戰爭是嚴肅的,令人敬畏的話題,而紳士小姐的愛情,不值一提,他們也覺得,女人才會寫這些。

男權社會不會尊重女人擅長和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不需要考慮女性意識文化,也對此毫無興趣,所以,這些顯得沒有價值。我不禁幻想,如果在女權意識主導的世界里,毛線活,愛情,午后的下午茶,才是正經事,而戰爭,足球,那似乎是才是萬萬不會存在的事物。女性處于這種社會標準下,總是被壓抑著。

現代女性或許不再有我們先人所有的那么多顧慮,抒發內心的機會和場合也漸漸增多,但基因里仍舊遺留下壓抑,自卑,虛榮心等特質,在青黃不接的中國現代社會,一方面受西方女權思想的鼓舞,一方面,受傳統社會環境的壓迫,中國女性的心里亞健康程度日趨嚴重起來。傳統觀念滋養了惰性,女人們的好逸惡勞是理所當然,千方百計想找個有錢有權的男人安身立命——委屈,但安穩的過日子;而思想的沖擊無處不在,女人到底是和男人一樣,有表達自己的欲望,男人需要的尊重,自我,成功,認可,作為人類二分之一人口的女人,同樣需要。

于是,便成就了諸多悲劇婚姻的導火索,如果丈夫尚且老實,孩子乖巧,倒也有些回報,萬一,也是絕大多數情況,丈夫的出軌引起了女人的不滿和受害者情緒,于是在婚姻中郁郁寡歡,越想跳出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姿色已逝去,也沒有太多的心力在社會上有所作為,更多的是,我們的社會不會為這種年紀和處境的女人提供機會。似乎只有兩條出路,一是忍氣吞聲,接受愛情幻滅的現實,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全然失去了自我。二是勇敢地一個人挨過孤獨的后半生。

進入婚姻的女人似乎是跳進了陷阱,進去的時候欣喜,躍躍欲試,還沒有看清本質,便做出武斷的臆想,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女人,錯就錯在,太輕易地相信愛情,依賴男人。男人也追求愛情,但這種追求和女人不同,他們的依賴,大多是生活上的依賴,習慣上的依賴,但是他們的內心是自由的,完全只屬于他自己。女人,從來就有的奉獻精神——她把性視作對愛情的奉獻,把青春視作對婚姻的奉獻,把自我視作對下一代的奉獻。這種奉獻精神固然值得尊敬,但也太過妄自菲薄。

奧斯汀,伍爾芙都告訴我們,結婚生子從來不是女人的義務,而是一種權利。女人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生活,至于這份自由是否值得你背負世人的疏離,道德的譴責,你是否有這般勇氣去承受,只能自行掂量了。

我所知曉的是,奧斯汀終身未嫁,在那個平均21歲就應該有一兩個孩子的年代,在那個女人連獨自出現在公共場所都會被非議的年代,女人不能旅行,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不能工作,也不能有自己的收入。她頂著父母的失望,世人的嘲笑,堅持寫作。她唯一的好友是她的姐姐,她有過幾次結婚的機會,但是因為寫作,她放棄了,她明白,結婚后她必須生兒育女操持家務,一個已婚的女人更不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創作,發表作品這件事情更與人母人妻的身份格格不入。

伍爾芙是貴族階級,她的經濟條件自然好些,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時代的不同,那時的女人可以寫作,也可以工作。她深知一邊賺錢,給自己創造物質條件,一邊投身于寫作的心力交瘁。她突破了女人的柔弱和惰性,用她特有的天賦開創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她和丈夫過著無性婚姻(她對性十分恐懼),她一輩子都不讓丈夫碰她,自然無兒無女。她和丈夫的精神交流支撐著她度過精神分裂的日子,她敏感神經質,他的丈夫很尊重,甚至到了敬仰她的地步,他無限度的包容她的種種壞情緒,保護著她免受外界的干擾,在她五次自殺中,都是因為他把她救回來,鼓勵她繼續生活,和病魔斗爭,并且堅持寫作。

婚姻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干擾女人去探索自我和發現世界,這也是為什么女性的成就遠比男人少很多。最理想的婚姻,無非是男女雙方分工照料家事,一起賺錢養活家庭,分工得當,雙發在精神上可以交流,肉體上互相慰藉。這樣的婚姻才有存在的價值,男人女人都從中獲取了生活的便利,物質的最優化利用,安全感,愛,陪伴和信任。如果婚姻為女人帶來的只是枷鎖,如果家庭的溫馨不是女人追求的全部生命價值,它就也不應該成為女人的絆腳石。女人應該做出選擇,嫁,或者不嫁,生,或者不生。男人不會替你思考這些,他們只會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然后要你包容,理解。

自我批判和反思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它讓我們,更多地感激為了今天作出努力的歷史上的前輩,從而激發和鼓勵我們,帶著一種使命感,為自己負責,為女性這個群體的未來負責。這種使命感如果淹沒在男權的輿論壓力中,如果被這個時代的我們完完全全拋棄,我們的先人將在九泉下哭泣,我們的后代將重復我們今天的迷茫和痛苦。


伍:

伍爾夫是一位女性主義的先鋒,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女性。她說,一個女人要寫作的話,最起碼要有兩樣東西,一是有錢,二是有一間自己的屋子。

經濟獨立了,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作,環游世界,或是思考人生……

一間自己的屋子,就擁有了一個讓自己的心智完全獨處自由的空間,你可以思考更多的東西。

這本書不長,卻非常非常具有感染力,充滿了智慧和獨立意識,一如伍爾夫本人。


陸:

你知不知道,一年的時間里,有多少關于女性的書出版?其中有多少是男性寫的?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可能是地球上被討論最多的動物?

我仰在椅背上,望著巨大的穹頂,我只是穹頂之下的一個思想,但是多少有點混亂

活著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力量。更何況,人類也許是活在幻想中的生物,幻想則需要自信來支撐。沒了自信,我們都是襁褓中的嬰孩。我們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這種無法衡量的無價之寶?答案就是貶低他人,想象自己在某個方面生來優越,比如財富、地位、挺拔的鼻子或擁有一幅羅姆尼畫的祖父肖像,人類可悲的想象力無邊無際。

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奪走我手中的五百英鎊。我將永遠擁有食物、房子和衣物。我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苦力,心中的憎恨和痛苦也消失了。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傷害我;我不用取悅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給我什么。因此,我發現自己對人類另一半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完全否定某個階級或性別都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一個龐大的群體永遠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驅動他們的是不可控制的本能。

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奪走我手中的五百英鎊。我將永遠擁有食物、房子和衣物。我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苦力,心中的憎恨和痛苦也消失了。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傷害我;我不用取悅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給我什么。因此,我發現自己對人類另一半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完全否定某個階級或性別都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一個龐大的群體永遠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驅動他們的是不可控制的本能。

當一顆詩人的心鎖進一個女人的身體里,糾纏不清,誰能想到它那么焦灼和激烈?

我們墮落了!因為錯誤的規矩,

因為教育,我們并非天生愚昧;

我們的大腦停下了腳步,

漸漸遲鈍,任憑別人擺弄;

假如有人沖破重圍,

噴發著熱情的想象和雄心,

反對勢力依然強大,

恐懼永遠壓倒生存的希望。

一個女人明明可以任由思緒自然流淌,明明可以寫出這樣的文字,卻被逼成了憤怒和怨恨的化身,真是一萬個可惜。可她有什么辦法呢?想想那些嘲諷和嗤笑,那些諂媚的奉承,還有專業詩人的質疑。為了寫作,她一定曾經把自己關進鄉間小屋,任由怨恨和躊躇撕裂她的心,哪怕她有一位最最善解人意的丈夫,有一段完美的婚姻。

簡·愛常常爬上屋頂,眺望田野那頭的遠方。她渴望——人們責備的就是這種渴望——“我渴望有突破極限的視野,讓我看到繁華的世界,看到我聽說過卻從未見過的城鎮和地區。我希望自己有比現在更多的人生經驗,跟更多同類人來往,結識更多不同性格的人。我珍惜善良的費爾法克斯太太,善良的阿黛勒;但我相信,世界上一定還有更多、更善良的人和事,我希望親眼看看我所相信的東西。”

我們不得不承認,《維萊特》《愛瑪》《呼嘯山莊》《米德爾馬契》這些優秀的小說,都是沒什么生活經驗的女性寫出來的,她們能出入的只有體面的牧師家庭;她們的寫作地點,就是那棟體面房子的公用起居室,這些女作家太窮了,她們買得起的不過是幾疊稿紙,用來寫作《呼嘯山莊》或《簡·愛》。

我希望,大家無論通過什么方法,都能掙到足夠的錢,去旅行,去閑著,去思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去看書做夢,去街角閑逛,讓思緒的釣線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有時候,現實太遙遠、太斑駁,讓我們難以看清它的本質。凡是被它觸碰到的,都會定格并成為永恒。當歲月的皮囊被丟進樹籬,剩下的就是現實;它是往日的留痕,是我們的愛與恨。

還有一句來自約翰·蘭登·戴維斯先生的終極警告,他說“當人們不再需要孩子,我們就不再需要女人”。我希望大家記下這句話。

我怎樣才能進一步鼓勵你們去生活?請大家注意,結束語要開始了,我要說,年輕的姑娘們,在我眼中你們無知得可怕。你們沒有做出任何重要發現,沒有動搖過一個帝國的統治,沒有率領軍隊殺入戰場。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你們寫的,野蠻文明的開化沒有你們的功勞。你們有什么借口?看看這世界上的街道、廣場和森林,看看黑人、白人和棕色皮膚的居民在里面來來往往,忙著經營事業和愛情,你們大可以指著他們說,那是因為我們忙著干別的。如果沒有我們,大海上不會有航船,沃土也會化為沙漠。據統計,地球上現存十六億兩千三百萬人口,我們生他們、養他們,給他們洗澡,讓他們受教育,一直到他們長到六七歲,這些事務就算有人幫忙,也依然需要時間。

我相信,等我們再活上一個世紀——我說的是人類的共同生活、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小小人生——等我們有了一年五百英鎊和自己的房間;等我們養成了自由的習慣,勇于寫下自己心中所想;等我們稍微逃離公用的起居室,學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與現實的關系看人;等我們學會從事物本身看天、看樹、看一切;等我們越過彌爾頓的亡靈,再也沒有人能遮擋我們的視線;等我們面對現實,因為這就是現實,我們沒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進,我們的關系不僅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和真實世界的關系,等到那時機會就來了,莎士比亞死去的詩人妹妹就會喚醒她沉睡的軀殼。她會像他哥哥那樣,從默默無聞的先驅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然后重生。如果她沒有做好準備,我們沒有付出努力,她重生后沒法以寫詩為生,我們就不能指望她會復活,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我堅信,只要我們努力,她就會到來,因此,無論多么貧困和默默無聞,我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微Q同號:2802031363 ?? 公眾號:pengdiary

本文章為有償閱讀:1元/篇 ,請自覺投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362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13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346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21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14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534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585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767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1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074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258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2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86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16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156評論 1 29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993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34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