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1605班? ? 葉麗霞? ? 1601554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這幾句話,但對其中的深意,我們是否已體會?孔子這三句話被認為是“孔門三樂”,表示儒家弟子應該培養這三種樂趣來增進自己的修養,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獲得安寧,大家和諧相處。
“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直被解釋為溫習、復習,演變成老師課后指定很多重復的作業,反而減低了學習的樂趣。孔子一向重視知行合一,學到的知識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出來,進而養成習慣,所以這個“習”字應該解釋為習慣。如果真的習慣成自然,當然令人喜悅。同道好友為什么愿意遠道來訪呢?最好的理由便是來到這里贏幾盤象棋、喝幾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書畫,或者聽到某些難得一聞的道理。同道好友常來往,彼此才有機會互助,共同為未來而奮斗。最難能可貴的修養便是自己很有名氣,滿肚子學問而別人卻有眼不識泰山居然看不出來,自己受到這樣的冷落和漠視仍然絲毫不覺得難過。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孔門三樂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歡迎,也更加有價值。自己的觀點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內心的悅樂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計較別人是否如此,自然樂在生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建議我們不論怎樣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鐘給自己養成天天反省的習慣,反省時要掌握三個重點,這是曾子對我們的建議:(一)替人家想事情,有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有沒有趁機從中為自己尋找一些好處?(二)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信實的地方?故意隱瞞某些事實,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對自己的信任?(三)每天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去運用,以期養成習慣?是不是知而不行,只用來騙取考試的分數?或者用來炫耀自己,甚至至于欺騙別人?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有些事情要先做后說,有些事情最好邊做邊說,有些事情必須先說后做。各有不同的情況,也需要選擇各自不一樣的方式。言行不恰當不但容易得罪人,或者遭受不必要的誤解,而且足以傷害自己。凡事考慮好才做,考慮好才說。一般來說,君子為了表示誠意大多采取先做后說的方式,大家要怎樣認定,完全給予尊重,就算有時候吃虧也無所謂。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圣賢由修養而來,所以人人都需要修養。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言行,就反過來看看自己。比自己好的,想辦法向他學習,以求努力趕上,比自己差的,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同樣的缺點,有則趕快加以改善。見賢思齊,并不是樣樣都要向賢者看齊,更不是樣樣都要比別人高明。人有個別差異,各有不同的傾向,不必也不能勉強求其相同。所以我們不斷學習是在于自我提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只學不思,完全接受而不能加以判斷,喪失自主性,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此倡導學思并重,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意見,一方面還需要自己思索、判斷,求出合理的答案。這一句話,要和《述而篇》所說的“舉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起理解,學的要領應該是養成舉一反三的習慣,從舉一反三的思慮中進一步理解和領悟,比較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思而有得的學才是益于身心的學,特別是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各種言論都可能出現,更加需要慎思明辯,然后才可以放心的實踐。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富貴與貧賤,并不是人人都能自行掌握的,循正當的途徑獲得富貴是一件好事。為了尋求富貴而違背仁道就成為一大壞事。富貴貧賤本事無所謂好壞,它也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我們的評斷標準應該看這個人獲得富貴是怎樣得到的過程。換句話說,只要過程充滿了仁愛,所采取的方法也很正當,不論富貴或貧賤,都值得我們敬佩。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論語》中的思想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雖然與現代的新文化難免有沖突,但是畢竟中國受封建儒家文化統治了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我們要有所取舍的學習儒家孔子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真真正正利用好我們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