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ZAKER招聘產品實習生的消息,于是抱著對ZAKER的執(zhí)念投了簡歷。然而沒幾天就被拒了…但轉念想,這樣不行啊,于是向ZAKER的產品經理的郵箱投了一份簡歷。兩個小時后,接到了HR的電話,通知我去面試。所以,下次遇到這種機會呢,死纏爛打也要得到一個面試的機會,不管怎么說能和厲害的產品經理交流一下也是一種收獲。
和產品經理交流的過程中,對國內的新聞分發(fā)領域有了點初步的了解。有幾點是我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
關于ZAKER和今日頭條的定位
ZAKER在確定目標用戶時和今日頭條就有比較大的區(qū)別。ZAKER的目標用戶通常為中高端人群,即那些平時不見得有很多時間去揮霍的用戶。因此ZAKER并不會大量地向用戶主動去推送資訊,更多的是通過用戶自己關注的頻道去主動獲取資訊并且減少切換各個平臺的時間。
而今日頭條面向的用戶群體較大,各行各業(yè)都有,用戶使用這款應用的目的在于需要消磨時間,因此今日頭條在某一年做了一個改變并一直沿用到了現在——每次用戶刷新時,都能刷出一堆新推送。而這樣的推送方式與許多熱門論壇的時間密度接近。除此之外,今日頭條的智能推薦功能也基于此進行了發(fā)展,最終目的都是引導用戶停留在這款APP上。關于豌豆莢一覽
豌豆莢一覽是一個很富有豌豆莢特征的應用。豌豆莢本身是一個應用分發(fā)軟件,而豌豆莢一覽對應的是新聞分發(fā)軟件;此外,豌豆莢一覽在界面和交互上均與分發(fā)軟件的豌豆莢App保持了一致。豌豆莢的CEO對于豌豆莢一覽的定位同樣是一個節(jié)約用戶時間的應用(和ZAKER有點像對吧?)。
豌豆莢一覽的受眾群體是什么呢?它的受眾群體普遍來講是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因為可以從豌豆莢一覽中獲取的資訊源大部分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很火的App,除了互聯(lián)網業(yè)內人士,誰會在手機上裝這么多應用呢?或者可以說知道這款應用的人通常都是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在整個社會中,知道甚至于使用這款應用的人又有多少呢?這是從其中一個角度看到的豌豆莢一覽面臨的困境。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豌豆莢一覽是直接從App們的timeline中爬蟲到自己的timeline上的。這會造成以下幾點問題:1、排版出現混亂;2、如果用戶通過豌豆莢一覽即可得到我自己應用上的全部資訊,那么這樣一來是否我自己的應用的下載量以及DAU等就會出現下降?顯而易見,App廠商自己是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而且豌豆莢一覽和ZAKER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豌豆莢一覽還能根據文章主題進行分類,相當于爬了更多的文章,做了更細分的分類,這對應用本身產生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他們眼里,現在能夠和豌豆莢一覽友好地合作的原因就在于,通過分享自己的推文,能夠從豌豆莢那里換得一些資源(例如豌豆莢應用排序的靠前位置等等)。
此外,豌豆莢一覽的應用列表里總是爬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例如Keep的熱門狀態(tài)。使用Keep通常都是健身的,有事沒事看別人的狀態(tài)好像不太妥吧?做產品分析前需要做的一點小工作
首先要知道,產品這個東西設計出來就是給用戶使用的,否則它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進行產品分析前最主要的就是描繪出用戶畫像。例如:分析為什么ZAKER創(chuàng)辦的比今日頭條早,而今日頭條的用戶數卻比ZAKER多的多?從用戶畫像上來看,ZAKER面向高端,今日頭條面向各類人群,顯然今日頭條擁有大量用戶的可能性就高。
另,在做產品分析時容易進入一個誤區(qū):剛入門的產品狗(例如我)在分析某款產品時,通常容易停留在做表面功夫上。例如只分析產品的交互設計,而沒有去深挖產品的功能和這些功能對應滿足了用戶什么樣的需求。這在以后的個人提升中是需要注意的。
What's more?
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今日頭條和ZAKER這些新聞分發(fā)應用對新聞行業(yè)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易觀智庫等第三方平臺的數據來源和應用廠商自己的數據來源之間誤差較大,誤差的原因是什么?
先寫這么多,有什么一下子沒想起來的之后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