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新推薦了一本書,名叫家庭教育,作者陳鶴琴。
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如何教育孩子的書,書讀起來很接地氣,沒有深奧的理論,大部分都是通過例子來揭示觀點。
我也還在看,推薦給已為父母或將為父母的人。
現在我一家三口暫時住在父母這里,中秋節妹妹也帶著孩子回來過節,小住了幾天回去了。
大概人都會有這種私心,在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之間,總是更偏向自己的孩子一點。
但是我不想這樣,我一發現自己有這個苗頭就會立刻掐滅他,絕不讓他滋長。
為什么呢,因為我愛妹妹,我也愛她的孩子,這是習慣,不是刻意迎合。況且孩子很可愛,為什么不愛呢?
人們總是在盼望,冬天盼著春天,夏天盼著秋天。
過了這個節盼著那個節,今年盼著明年,盼著盼著,時間就去了,又惋惜時間去的太快,殊不知矛盾的是人本身。
媽媽在后院種的絲瓜在一連幾天的秋雨過后,已經敗的差不多了。
夏天的時候看著絲瓜藤蔓蔥蔥郁郁,上面綴滿了黃花,還真是一道風景。
如今敗了,不好看了,又覺得是累贅了,扯去藤蔓,忽覺視線一下開闊了許多,加上秋高氣爽,天空也清朗多了。
每到秋天,絲瓜的生命就結束了。
從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枯萎。
不過短短幾個月,這就是絲瓜的一生。
它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是飽滿的,在年輕的時候努力結果,花開了一遍又一遍。
開花結果就是它的本職工作,否則它就不會被人們所重視,盡管人們不重視,它們仍然自顧自的,很努力,沒日沒夜不停歇。
雖然它只是一種植物,但也不是沒有人念它們的好。
記得我坐月子的時候,那是八月,一整個月都對葷菜沒有興趣,只喜歡一些湯,喜歡素菜。
其中有一樣就是絲瓜,說百吃不厭有點夸張,但真的覺得比肉要好吃許多。
那時候真是多虧了后院的絲瓜,那年的絲瓜長的也好,沒有蟲子,沒有農藥,現摘現吃。
這件事情媽媽一提到就要夸夸絲瓜,可惜今年的年節不好,絲瓜沒長好,上面長滿了蟲子。
期待來年風調雨順。
絲瓜們,我們明年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