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天,正好是加入秋葉老師的超級知識型IP訓練營滿一周的時間,這一周絕大多數時間在潛水,身處大咖云集的地方,對于我這樣社交媒體領域的小白,需要更多的觀察和學習。昨天,蕭秋水老師在群里提了一個問題:“很多人會對生活感到迷茫,是因為對未來的方向不明確。你認為通過什么方式可以找到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
很巧,近幾天確實還遇到幾位因為不清楚未來方向而感到迷茫的小伙伴,和上大四的侄子聊天,臨近畢業的他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么;和前同事聊天,她說剛工作一年多的女兒覺得很迷茫,感覺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的本業是行動學習引導師,引導企業團隊自己解決商業模式轉型、戰略落地、績效提升等各類難題,這是一個類似于教練的角色,雖然不是專職的一對一教練,但教練是引導師的基本功,所以身邊的人偶爾找來也會Coach一下。“人生方向”這個問題也是經常遇到的一類問題,我一般會按照三個步驟進行引導澄清。
一、終極思考:我是誰?
正如尼采所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迷茫是因為沒有方向。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明確方向,以應對迷茫?
不少人認為明確方向,就是定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目標就是量化可衡量的目標。真是如此嗎?其實僅需反思一下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回想一下,即便你在大學畢業時就對自己有過明確的規劃,歷經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后,你再回想起來可能是付之一笑,心里暗暗地說一句:幼稚!
既然如此,我們還要不要對我們的未來進行規劃?答案是肯定的。
我記得大學時看《胡雪巖傳》時有這么一個場景,生意已經敗落的胡雪巖和朋友在昏暗的小酒家共飲一壺濁酒。胡雪巖突然感慨,如果沒遇到左宗棠,也許自己的一生也會經營這么一家酒店,過著忙碌而平凡的日子,這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他的朋友回應了一句話,這句話讓我至今難忘。他的朋友說,你即使是經營一家酒店,也一定會做成全上海最大的酒店。
這個對話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我們的職業,還是我們的事業,都是自我探索與選擇和環境變動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自我探索與選擇決定了我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環境變動因素決定了我們成就什么樣的事。
環境變動因素是偶然的、不可控的,我們唯一能夠左右的是我們自己的探索與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至于成就什么樣的事,更多的是順勢的結果。
這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中發現的人類秘密:人實際需要的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諸努力和奮斗。
我們追尋目標時,追尋的并不是目標本身,而是目標背后承載的意義。所以,明確人生方向,你可以制定像王健林說的那樣的小目標,更應該思考的是這個目標背后承載的意義是什么?人是為了意義而活,去除意義后的冰冷數字不會帶給人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次獨特的旅程,其更大的價值在于我們過程中的經歷,無論達成目標的喜悅,還是遭遇挫折的失落,都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財富。追尋生命的意義是我們每個生命的獨特使命,任何人都無權干涉。我們時刻都在做著各種探索,時刻都在做著各種選擇。每個生命都擁有選擇的自由,當然我們也必須為我們的選擇承擔責任。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我們拿起了拐杖的一端,也就意味著拿起了另一端。其實,即使是我們被動的接受父母以愛的名義對我們的選擇橫加干涉時,其本質也是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因為你最終還是選擇了順從。
所以,當我引導人思考人生方向時,不會上來就問他喜歡什么,想選擇什么職業,那些都過于具體,我會讓他列出五位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可以是古人,可以是現代人,甚至是虛擬角色,描述他們身上具有哪些獨特的品格影響到你?這是引導我們反思意義的第一步,也是沒有壓力、比較放松的一步。
接下來,用平衡輪思考生命中的6-7個最重要角色,想象八十歲生日想收獲到他們什么樣的評價?為了獲得這些評價你將如何做?人是具有高度社會屬性的動物,所以這一步是讓我們從社會角色的視角反觀我們的價值觀,更加貼近我們一直秉持卻并不清晰的信念系統。
最后根據這些評價,真誠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的心聲,撰寫你的使命宣言。這是對我們內心深處所深深遵循的信念的顯性化。當然這個使命宣言并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我們對未來的不斷探索,它會越來越清晰起來。
二、TOP識別:我最適合做什么?
從宏觀進入中觀,在我們信念系統的指引下反思我們的職業或事業,反思我們最適合做什么。
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這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才讓世界變得如此色彩繽紛。
我一般會引導別人從三個視角發現自己的職業優勢,分別是:才能(Talents)、組織(Organization)、激情(Passion)。三者組合到一起正好是TOP,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No.1。
首先,對才能(Talents)進行識別,我習慣于用蓋洛普的優勢識別器做五大主題才能的測評,當然你也可以選擇DISC或者MBTI等工具,這些工具都可以引導我們發現我們的先天特征。
然后,結合你現在的職業,回顧組織(Organization)的需要是什么,你的崗位要求你做什么,你服務的客戶需要你做什么,這是和我們目前的職業進行連接的過程。
第三,回想過往你做什么事情時充滿激情(Passion)?會讓你忘我地投入?這正是反映你的天性所在。
最后,思考一下這三者是否有交集?如果有很大的交集,恭喜你,你做的正是最適合你做的。如果交集很小或者沒有交集怎么辦?馬上換一份職業嗎?如果可以,當然沒話說。但是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做不到的。而且,任何工作都會有你不喜歡的部分。其實,我們討厭做一件事,討厭做某項工作,往往是因為我們在為流程而工作,并不是為其背后的意義而努力。
這正如,我在成為父親之前最討厭的事就是拖地,感覺這是最枯燥乏味的事,老婆每次讓我去拖地,都會想辦法敷衍和躲避,直到躲無可躲,避無可避時才去。當有了孩子,看到孩子每天都赤著腳在地板上跑來跑去時,拖地就不再是拖地本身,而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賦予的意義不同,工作的熱情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再去深入發掘拖地背后的意義,竟然發現其實完全可以成為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快速地、用力地拖地時可以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要想把一些角落變得很干凈是需要動腦子去琢磨一些技巧的,偶爾在沙發下面發現幾枚硬幣,竟然可以帶來一絲意外之財的驚喜。曾經無聊枯燥的一件工作竟然變得有滋有味,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其背后的意義。
TOP識別幫助我們發現我們最利于發揮才能的職業優勢,同時也讓我們愉快地接納那些工作中的不喜歡部分,關鍵是與我們的信念系統中的意義進行連接。
三、短期規劃:我首先達成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從中觀的優勢發現進入微觀的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一般會使用教練的萬能對話框架GROW模型,結合前面的終極思考和TOP識別,用GROW做短期規劃:
Goal:近一年以內你想實現的最重要目標是什么?用SMART澄清目標。
Reality:分析一下當前的現狀,和目標的差距是什么?你擁有的資源有哪些?達成目標建立在哪些核心要素上?
Options:達成目標的可能路徑有哪些?如果資源都具備你將如何做?對這些路徑如何進行決策?一個月內就要見到一些小小成功你會做什么?
Will:你將如何啟動你的行動?用Who、What、Where、When思考。達成階段里程碑時你將如何獎勵自己?你的復盤反思周期是什么?你可以和誰一起定期回顧和分享你的行動推進情況?第一步行動是什么?
意義需要用行動來探索,而行動只有在具體的目標指引下才會變得專注。而具體的目標其實是源自我們的生命追尋的意義,我們為什么總是無法專注于當下?原因還是意義的缺失。一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的人總會什么都想要,而最終都淺嘗輒止,無法深入。所以訴諸根本還在于意義。
對意義的思考,我覺得最好的一本書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源自作者在死亡集中營中的頓悟,是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自我覺醒,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機會體驗這樣的極端環境,那么閱讀這本書也會引發深入的思考。
前面說的都是對個人人生意義的思考,如果我們擴展到一個組織又如何呢?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在我的新書《搞定不確定——行動學習給你答案》中也給了企業一個探尋的路徑,從商業模式構建,到戰略落地,再到績效提升,仍然是從宏觀到中觀,從中觀到微觀的過程。因為組織是人組成的社會體,只要有人存在就一定會探尋其事物背后的意義,而事物也會因我們賦予的意義在我們內心鮮活起來,不再是孤寂的存在,王陽明講的“心外無物”大概也就是這么個道理。
其實只要是人就一定是迷茫的,如果真正不再迷茫,你已經證悟到了佛的境界,因為“佛陀”的本意就是“覺悟者”。那些認為自己不迷茫的,其實正處于最大的迷茫中而不自知,把執著的“我見”當作了“真知”。
所以,如果你感到迷茫,恭喜你,一扇通往光明的門正在開啟,生命正在激勵你去探尋生命的意義,這也正是迷茫自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