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很喜歡看書,看雜志,看一切紙頁上印著的文字。《讀者》、《少男少女》、《青年文摘》、《故事會》……我都看過。
在我們村里,有一個我稱之為姑姑的女孩,她家里就有好多好多的書,以上大部分的文學類書刊,都是從她家里借來的,因為她爸爸,她姐姐,她姐夫都是教師,所以,家里最多的就是書了。
小時候我經常去她家玩,看到那些書,就一個勁的抱回來。在那些書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很久以前發行的,而我能感覺到的是,那些很久以前發行的書刊,都比現在的要好看,哪怕是紙張,摸在手里的質感都不一樣,淳樸,實在,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
也許是人長大了,心也浮躁了,現在再去看那些還在發行的書刊,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味道。
小學的課余時間,我也喜歡看課外書,什么《十萬個為什么》,《海的女兒》,《葫蘆兄弟》……《鬼故事》也愛看,記得有一個故事講到,女鬼化身為美麗的女子,報恩于書生,妻子的賢良淑德,勤勞持家讓書生對她疼愛有加。
有一天,睡到半夜,書生忽然驚醒,看到門半掩著,他悄悄走出去,看到院子里,月光下,自己疼愛的妻子,在用一只手把自己的頭摘下來,放在大腿上,另一只手拿著一把梳子,仔仔細細的梳頭發……書生嚇得魂不附體,我也嚇得一連好幾個晚上都不敢看黑漆漆的夜。
六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去雷州的三元塔秋游,回來要寫游記。我還記得,我的班主任簡老師,把我叫到講桌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讓我念自己寫的作文。那個時候的我,是那么的膽小害羞,我把頭垂得低低的,臉蛋漲得紅通通,我的雙腿在發抖,聲音在打顫……最后,讀是讀完了,但沒人能聽到我讀了什么。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也許我……我還會是那個模樣……哈哈……膽子沒有一粒豆子那么大……)
初一的時候,班主任叫我們幾個同學,到她的宿舍去幫改考卷,無意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學籍(是不是很多同學都沒親眼看過自己的學籍呢?),看到了簡老師給我寫的評價:是班主任的得力小助手,文筆可以,但是還要有博覽群書的氣概。
“博覽群書”這四個字,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但是,我并沒有因為老師的評價而有所改變,我依然保留著我的獨特愛好,對于人,對于事,對于物……都保持著一種絕對的寧缺毋濫,哪怕這樣也會局限了我的眼光和格局。
是的,我是一個很專一的人,哪怕是看到一本好看的書,也會一頭撲進去,待我津津有味的看完后,還會去找這個作者的其他書,我一直看,一直看,絕對不會花心思再去找別的書,我還很喜歡跑去看看作者的人生經歷,看看他所在的時代背景。
類似于我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就會趕緊的百度唱作者的名字,看看他的日常生活和故事,這樣一來一個感動,就會關注他的微博,所以,你會看到我的微博里那么多關注的明星,就是這么來的,哈哈……(我的新浪微博:微微希語)
一句話,我喜歡深入去了解我喜歡的,我會順著那個深度一直挖一直挖,因為那里有很多不同于表面的東西,它是可以幫助你更深的了解一個人,一本書,或是一首歌,你會重新去定義它的深度和厚度。
初二之后,我出來社會了,集中的看了魯迅、張愛玲、三毛、還有周國平的書,其他的零零散散,余華的《活著》,錢鐘書的《圍城》,看了一大半的《三國演義》,看到關羽的頭被砍掉……英雄就這么的殞命于半支箭之下,難以接受,就沒能再看下去。
如此看來,我看的書并不多,在這里,我可以一五一十的數出來,但是我知道,我還是非常喜歡文字的,因為文字所帶給我的觸動,真的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記得有一篇課文說的是長征路上,紅軍是如何的艱難求生和頑強抵抗,老師要求我們一起讀一遍,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真的看見那些人的艱辛與苦痛,在同學們的讀書聲中,我的淚水不知不覺的模糊了雙眼……
無可否認,通過文字,我真真切切的體驗到了戰爭的無情,生命的無奈與傷痛,以至于我后來讀到:“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的時候,真的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同感,我常常會為那些無常的生命和偉大付出的人流下同情與敬佩的淚水。
是的,哪怕生活給了你再多的不如意,但是相對于戰爭時期的人來說,你也是幸運的。
所以,文字是會讓你超越時空,體驗痛苦;是會讓你心生感恩,懂得珍惜別人的付出和好好生活。
也許正是因為我如此的偏愛文字,所以也沒有把很多的心思放在其他的科目上,我在1月15日寫的《告別不辭而別》里說過,上初二的時候,我的數學和英語真的很差很差,為了完成任務,作業都是抄同桌的。現在補充一下,雖然有點厚臉皮,但我是光明磊落的,考試的時候,絕對不會偷看,拿著考卷憑著感覺,A,B,C,D的亂選,意外的是,居然也會常常得個20多分,只是每次看到英語老師和數學老師的臉,都會感覺特別的尷尬。
每次統考之前,我溫習的都是語文,語文考完后,整個人都輕松了。我特別特別喜歡寫作文,所以那么一點的小篇幅根本就不夠寫,結尾常常是不得不把字體寫得小小的,意猶未盡的強行結束了。
(估計你現在也可以看得出來,我是不會寫短篇的,一般展開來都可以寫很多,這水平是絕對寫不出詩歌來的,寫那么多,不知道你們讀得辛苦不?)
初二的第二個學期,統考過后,成績出來了,那幾個主要的科目,排在全級第一的,都是我們初二(3)班,我得到了語文的第一名,另一個姓李的同學得了其他科目的第一名。
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班的語文老師,站在講臺前洋洋得意的說:“這個學期,全部科目第一的都是我們班,除了語文之外,李同學都得到了第一”,然后,他的眼光掃過我,“語文也是我們班第一”,但他沒有喊出我的名字,也沒有正眼看我,“聽說參加改卷的(2)班語文老師很欣賞,給了作文很高分”,關于我的,語文老師就說這么多,然后,他就繼續洋洋得意的表揚李同學,表揚他的得意門生。
我想到我們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只是把講義里的東西抄出黑板讓我們抄,然后就帶著我們讀一遍課文,這樣就算完成了;我想到(2)班的語文老師,想到他給我的作文打高分,想到(2)班的每個同學都喜歡上他的課,我的心一下子變得難過起來。
學校舉行頒獎典禮的時候,我們蹲在小石子和雜草叢生的操場上,我眼睜睜的看著李同學一會兒上去領回一本筆記本,再一會兒又上去領回一本筆記本……散會的時候,李同學抱著好幾本漂亮的筆記本,小小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我也正想要一本筆記本呢,想用來寫日記的,可是沒人聽見我的心聲……我的腳又酸又麻,差點站不起來。
用盡了力氣,考出了第一名,又如何?作文寫得再好,又怎么樣?嚴重的偏科,老師不會承認你,學校也不會承認你。
初中時期唯一發出的光,就這樣的被偏見的黑夜所吞沒。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2017年,新媒體的時代來臨了,文科生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很多的自媒體,為了鼓勵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原創文章來,出臺了很多誘人的政策,給予現金的鼓勵。
現在,只要你文章寫得好,公眾號,頭條,簡書,一點資訊……都會助你一臂之力,給你一個大展拳腳的舞臺。
——從來不缺少拍電影的人,也不缺少演電影的人,缺少的是好的劇本。
好的劇本就需要好的創作人,從無到有,生產出好的內容,也只有,有創作的社會才有進步和發展,一味的山寨和模仿最終只會被淘汰。
所以,喜歡寫文章的朋友,喜歡內容創作的朋友,只要你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只要你肯去努力,只要你心中有夢想,心里有希望,你就一定可以做出點什么來。
——但愿不再有失落的筆記本,也不再有失落的人;但愿我們都可以遵循自己的內心,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愛我們所愛的人。
喜歡文字的,可以搞創作;喜歡英語的,可以當英語老師或翻譯;喜歡歷史的,可以當個歷史學家;喜歡醫學的,可以當個出色的醫生……如此類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大展拳腳,高效工作,幸福生活。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也不必強求多么的完美,只要我們,在某一方面比較感興趣,自己又比較的有天賦,世界認同我們,尊重我們,欣賞我們,讓我們可以無后顧之憂的,更加專注的做自己想要做和擅長做的事,那么,那就會是一個平和、穩當、而又幸福的社會。
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這樣才能拼湊出一個更加炫彩奪目的世界,所以,又何必強求每一個人都是同一種顏色,每一個人都必須十全十美呢?——允許有缺陷,完美才有意義。
同樣,我們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不必去禁錮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也不必以大眾的眼光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讓農民可以做個收獲喜悅的農民;讓漁夫可以做個捕獲喜悅的漁夫;讓醫生可以做個救人喜悅的醫生;讓老師可以做個育人喜悅的老師;讓商人可以做個創造財富喜悅的商人;讓自由創作者可以做個自由創作喜悅的創作者……
那時候,農民是農民,漁夫是漁夫,醫生是醫生,老師是老師,商人是商人,自由創作者是自由創作者……
那時候,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也沒有生存的后顧之憂。
那時候,街上的人,再也不會有胖和瘦,美和丑的區分;成功的標志,也不會有貧和富的區分;幸福的人生,也不會有結婚與未婚的區分……
那時候,人們會以健康為標準,胖點瘦點,無所謂,自然就是美;那時候,鈔票多點少點,都無所謂,人們追求的是心中富有;那時候,有人選擇單身,有人選擇婚姻,那也很正常不過,因為人們所追求的,是有品質的生活,而非某種固定的生活模式。
那時候,那時候,那時候……
那時候究竟是什么時候呢?恐怕……要兩個世紀以后吧。
親愛的兩個世紀以后的你,如果還能看到我的文章,請你通過你們那時候的發達通訊,來告訴一下這個世紀的我們,那時候有多么的美,好嗎?
如果這個世界也存在另一個平行空間,那么,來自星星的你,可否請你告訴我,你們那個美好的世界,種種的美好……?
最后,也愿……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此沒有失落的筆記本,也沒有失落的人。
愿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方土地上,都得以安身,都得以安心。
這是心靈的棲息地,有愛有溫暖,會讓你越來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