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有著豐富、扎實的理論淵源,總結了當時自然科學及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成果,并且在工人運動的革命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驗證,創立了自身的整個哲學體系。作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它為人類社會的歷史運動發展指出了方向,揭示了歷史進程的必然性趨勢。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本文重點論述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為唯物論、認識論和辯證法三個部分。
唯物論正確的回答了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指出物質的定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物質先于意識而存在,物質產生意識且決定意識,意識則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這一肉體物質器官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其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就像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說的“國王與乞丐想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所處的現實環境不一樣,于是頭腦里對現實的反映比如認知、判斷乃至思維方式都會存在差異。
唯物論強調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同時,唯物論也認為,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包括反映物質時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選擇性。意識作為人腦的一種功能,它可以對人體的其他生理活動施加影響、進行調控,但它無法直接作用于外在的客觀事物,比如不可能意念移物。
唯物論還指出,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意即運動是物質的一種穩定的、恒常的特征,一種其自身固定的能為人們所感知和把握的屬性,物質通過運動變化來維系自身的存在。這里初步顯示了唯物論的辯證思想。物質的運動亦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然而,運動并非雜亂無章、七零八落,而是有規律可循,表現出規律性。唯物論中的規律是指事物之間客觀的、本質的、必然的和穩定的聯系,這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提供了可供依循的指針和出發點。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既正確解釋了存在的對思維的決定作用,也要求人們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調查研究手段探求事物的規律性,然后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目的選擇合適的手段方法去對現實進行改造。 從而做到駕馭客觀事物,實現主觀愿望,如恩格斯所說的:“自由不在于想像中脫離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規律并且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總體看來,唯物論使人們得以首先培養出一種科學嚴謹的實證精神,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這不是什么簡單化,而是強調要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去認識它、看待它,而不至于純粹主觀臆斷,甚至把自己想出來的東西硬性附加給客觀世界。誠如恩格斯所言:“不是說自然界和歷史是按照人的觀念、原則發展變化的,而是說只有當這些觀念、原則只有在符合事實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
在辯證唯物主義中還應該注意的是它的辯證法部分,這里,辯證法又稱唯物辯證法,它是關于整個世界的變化發展規律的學說,作為普遍規律而支配著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的演變發展。包括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以及矛盾的觀點。它本質上是人的頭腦對客觀世界運動規律的反映。唯物辯證法深刻闡述道: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每時每刻,一切事物都處于存在而又消逝的狀態,一切事物變化前進的源泉和動力正是它們自身內的根本矛盾。而作為唯物辯證法重要內容的六大范疇即本質與現象、原因和結果、可能與現實、必然和偶然、形式和內容、整體和部分等,則是“普遍聯系之網上的紐結”,它們從不同的方面、以范疇的形式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聯系,并且為人們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本質規律指出了一系列方法論指導。除此外,人們基于事物的種種客觀屬性所產生的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和具體、歷史和邏輯這四種認識方法,利于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追尋因果關系、把握和預測事物的趨勢以及影響趨勢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限于篇幅,對這些方法不予說明。)而貫穿于這一對對范疇中的,就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因此,對立統一才成為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與靈魂。以上這些是就唯物辯證法本身來說的。
然而,辯證唯物主義中,辯證法以唯物論為基礎,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兩者不可分離、缺一不可。例如黑格爾的辯證法體系雖然精致、深邃,但由于建立在空洞虛無的唯心主義基礎上,而成了“一次巨大的流產”,而一個唯物主義者如果沒有理論思維的話,“就會連兩件最簡單的事也無法聯系起來”。它們的結合要求我們必須在承認現實客觀性的基礎上去認識事物運動的辯證性質,在充分理解辯證法以后反過來才能對事物有更深刻的把握,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來源,也只有實踐才能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就如馬克思所說的“人應該到實踐中、彼岸中去尋求自己認識的真理性、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了實踐的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這就有了認識論的立足之處。
所謂唯物主義認識論主要是指關于人的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學說,是對人的認識活動之規律的總結,包括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認識的定義、主體、客體、來源和目的,實踐的定義、制約因素以及人的認識的真理性標準。人在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去認識事物,但這些認識由于人類主體的認識能力、實踐水平受一定時空和歷史條件的制約而凸現片面性、表面性,難免存在謬誤和不足。意即由于認識與實踐的各方面要素是無限性與有限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因而人的認識總是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得到修正、補充、深化和發展,每一個階段有其時代精華,也有精神糟粕,我們不能苛求于前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現實條件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人的思維也就只能認識到什么程度” 。每一個時代所得出的真理既是有限的、相對的,同時又含有絕對真理的因素,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
歷史告訴我們,隨著人類世世代代的傳承和開拓,整個世界由原本的相互孤立轉為彼此密切聯系,互相的經濟文化及技術的交流提高了人類整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謬誤被修正、真理被確立,而在歷史洪流不舍晝夜的流逝中,人類又不斷地對前人的遺產既克服又保留,于批判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立新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人們只有通過一代代大量的實踐活動,通過在認識指導下與客體的互動過程,才能積累和掌握充分的經驗材料,經過概括總結和加工,才能了解世界的物質性和辯證性,才能發現事物在時空中的永恒與無限,才能總結并且事物的普遍規律為自己開辟道路,逐步從已知走向未知,擺脫必然性的制約和支配,克服自身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提升實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