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臨,你有什么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一定會去做
能夠看懂這個標題,證明你們家孩子以后智商不會低。
年前我一直在上課,小年夜我還在上課。
每年年底,市區的路況出奇的好,回家的人民步履匆匆,培訓師和大部分人一樣,都結束了一年的繁忙,回到自己的家,和家人團聚,總結思考,閱讀寫書。
這幾年,每年春節前的這段時間,我都和PCT教練式培訓師認證導師班的師生們在一起,“覺察、聚焦、行動”,在共創中,相互學習,相互支持,整理自己的思路,碰撞四溢的火花。
2017年的一月,我們在浙大啟真湖畔,看著黑天鵝的相依相偎,探梅早春,踏青西子,和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培訓精英一起學習教練式培訓師,踐行教練哲學。
回到上海,我們延續著這種自嗨的模式,每天磨課學習,每天面基鏈接。
在某次的分享上,張毅老師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有什么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一定會去做?”
-1-
每個人都有遺憾
人生有很多的錯過,但這些不完美才構成了人生的不可預知,多姿多彩,即便是磨難,也是一筆財富,才會體會更多的豐盛。
有人說:自己想帶家人去旅行。
有人說:自己一直想寫一本書。
有人說:自己想做一名職業培訓師。
更多人說:自己想財務自由,買套內環的房子,讓孩子進好學校等等等等。
Want to= Should be
從語法中,想要=虛擬,也就是不可能。
那些想發財的,原來是不可能發財的。
我們必須改成 Must!
我們一定要______________。
過去必然會有遺憾,人生的厚度因此而產生。
未來盡量減少悔意,把每一個目標當成必然的使命,竭盡全力,享受過程,小步累進,巔峰體驗。
-2-
每個人都有覺察
當教練的能量在我們身邊流淌,每個人更因為彼此的坦誠相待,更加覺察到了自己的內心。
有人說:我今年一定要當面和父親說我愛你。
有人說:我春節一定要給前任老板寫一封信。
有人說:我春節一定要放下手機給自己一個徹底的休息。
更多人說:我要給一個人打一通電話,我要給孩子一份禮物,我要老人親手做一桌飯菜等等等等。
世界是我們的鏡子,其實這每一件事情,不就是我們自己想做么?
是什么原因,我們總是忽略身邊的人?
是什么原因,我們總是不愿意主動溝通?
是什么原因,我們學到的技巧總是忽略那些最重要的人?
是什么原因,我們往往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位置?
是什么原因,我們想到,但不去做?
心理學認為,人的動機,主要和三件事情有關:好處(做了)、壞處(不做)、連接(對于哪些人相關)。
“好處”是強化理論,條件反射,無利不起早,不過很多人也有自己的底線;
“壞處”是危機理論,預期,越近越緊迫,越發重大,也會溫水煮青蛙;
“連接”似乎更加高尚,為了家人、為了親人、為了別人、為了人類,不要小看這其實是最厲害的。
所以,據說一種方法可以治療,“拖延癥、強迫癥、依賴癥、失眠癥、不會做菜、不會爬樓、不看新聞、不看論壇、不善學習、不善交流、手不能縛雞、腳不可登山”,
那就是
生一個孩子
如果你需要根治
就生兩個孩子
真說是要去做,一定要做,每個人都能找到100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