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下來,借著電子讀書器將楊絳的《我們仨》看完了。
此書開始以夢境的形式,講到錢鐘書突然被人接走,她和女兒錢媛通過錢打來的電話,找到了古驛道,每天上船去看錢一眼,講述了錢鐘書和女兒離世的全過程,夢幻,凄婉,悲涼。
后來以回憶的形式,講述她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趣事,故事從他們去牛津大學留學開始,錢是公派的留學生主攻外國文學,楊是陪讀生。沒有規定的課程,她大量的時間泡在牛津圖書館閱讀。她懂生活,會算計,在有限的用度里,將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深得錢鐘書贊許,事無巨細、精打細算的模樣堪為稱職的管家。
生活上錢是笨拙的,楊絳在醫院生孩子期間,錢每每跟她匯報他犯錯了,一會說:墨水弄潑了,弄臟了桌布,楊說:不要急,我會洗。一會又說,不小心將臺燈砸了,楊又說:不要緊,我會修。看出錢對楊生活上十分依賴。抗戰期間錢幾乎失業,一家生計靠楊辛苦工作維持著,她白天上班,晚上寫劇本,始終給人展現的是不亢不卑,溫婉有度的個性。錢鐘書評價楊絳“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無怪乎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她與錢鐘書伉儷情深,共同培養了優秀的女兒錢瑗。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女兒和錢鐘書相繼離世。楊絳在《我們仨》里寫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她感到家不再是家,而是暫時安身的客棧了。2016年楊絳離世,在丈夫和女兒離世后她還獨自生活了十八年,在耆耄之年,這要怎樣的堅強與獨立才能支撐。
楊絳無疑在我心中是女神般人物,她懂生活,有情趣,才華橫溢,內涵深厚,做女人,做妻子做到這個份上堪稱完美。可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她為人的淡泊與通透。如她所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相比宇宙,誰的人生不短促,還是像楊絳先生一樣,擁有一顆淡然的心,即使平凡,不要虛度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