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在談論成功,喜歡把追求成功的過程,比喻成一場馬拉松比賽。其實,我希望大家先認識到一點:你所追求的成功,是你所追求的成功,還是其他人所追求的成功?一場馬拉松比賽,其評判勝負的標準是:參賽者誰先抵達其所設定的終點,這個終點是所有參賽者的共同目標。然而,成功不僅僅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它是千千萬萬場馬拉松比賽,取決于你所追求的成功,你要選擇參加其中的一場馬拉松比賽。所以,我們首先得認識到:成功于自己來說,它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自己是在追求自己認為的成功,還是在追求大家所認為的成功?這很重要。因為你一旦沒有明確自己所定義的成功,你就會經常選錯跑道。你時不時地在追求自己的成功,時不時地在追求別人的成功。如此反復地奔波于幾場馬拉松比賽之中,成功于你,將永遠是遙不可及的終點。
成功于人生來說,確實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但是這場比賽,我們并非是在和別人比誰先到達終點,而是和時間比。人生不過短短百年,除去年少,除去衰老。剩下的這段時間,就是我們的對手。我們要比的是:我們能否在這段時間過去之前,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年少無知,談什么成功,遠遠比不上與生俱來的童真童趣那么重要;衰老之余,要認清成功,它并不是功名利祿,它就是可以做我們喜歡做的,而又不損害到別人的事情。所以究根結底,成功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認可。我們是為了自己而跑,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評頭品足而跑。
基于以上兩點,我們再來談談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生命的過程是呈動態發展的,我們或是被動,或是主動地在跑著。其中再細小的環節,也會導致其后的千變萬化。所以在我看來,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有意識地盡我所能。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我們所能發揮的主動性相吻合。
首先得談到的是方向。我曾經看過一句話,覺得很是有理,即“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基于你想追求的成功來說,選對方向,會使你事半功倍。簡單舉一個例子:我現在身處南京,明天想要去北京游玩。以南京為參考點,北京即在南京的北邊。我的目的地是清晰具體的,可是,如果我沒有選對方向,一股腦地往南京的南邊去。那么,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我才能到達北京?我前面也提過,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是要和時間比快慢。你想成為像馬云一樣的商人,你就應該把方向對準電子商務這一塊;你想成為出色的政治領袖,你就應該把方向對準政治民生這一塊。所以,我們不妨稍微停一會兒,細心地去辨認自己心中的指南針所指引的方向。
在明確自己所追求的成功之后,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剩下我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自身的努力付出與持之以恒。我們不能總是把成功掛在嘴邊,卻日日沒有付諸于行動。我們更不能把“看不見希望”作為借口,凡事并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去努力、堅持;而是因為去努力、堅持,才有可能“看見希望”。其實,真正去追求成功的人,往往不會過多地去糾結“看不看得見希望”。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能夠做好這件事情,如何能夠取得進一步的突破。每一天的點滴努力,每一天的緩慢進步。成功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循序漸進。其中,所需要的除了以上兩點,若是能有周密的計劃相輔助,那么離功成的日子,亦更短矣。我們多數人并不是輸在了沒有去努力,而是輸在了“堅持”二字。堅持有多難,難于上青天。關鍵還是在于你的決心,你有多渴望,便會有多堅持。古人為了求學,隆隆寒冬,皮膚皸裂而不知。你以為別人取得成功是輕而易舉、唾手可得的,可是你沒有看見他們日復一日起早貪黑地玩命般地付出。你只是沒有看見,只是你沒有看見。
關于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還有很多我沒能說到的。在這里,我主要想表達的是: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即盡你所能之后,仍然沒有獲得成功,那么這不是你的錯。你所要做的就是盡力而為,所要持的心態是問心無愧。畢竟以上都只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并非是必要充分條件。
接下來我們談談獲得成功的充分條件。我們常常說世界是不公平的,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命運的眷顧下,有不少人能夠不用付出太多,就能獲得我們多數人所認為的成功。(這里的成功是狹義的:即強調有錢有名有權等等,而不是強調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的命運是如此地讓人嫉妒,出生在一個有錢,有名,有權,或是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等等。他們生來衣食無憂,甚至揮金如土,可以做很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像我們一樣,要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四處奔波勞累。網上有一句話,看了很是讓人心酸:我們竭盡所能地去努力工作,不過才換來勉強度日的生活。在這里,我稍微岔開話題。我個人認為,生存的意思就是活著,即餓不死、凍不死,有睡覺的地方;生活則是吃得飽、穿得暖,有睡覺的地方其名為家。生存的基本條件,源于物質基礎;生活則更強調的,應該是心態。“存”不過三尺之地,“活”應當更行更遠;為了生存難免“茍且”,追求生活方有“詩和遠方”。人心是可大可小的,我們要學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欲望。此處,不多談,言歸正傳。
網上還有一句話說得比較有趣:命,是弱者的借口;運,是強者的謙辭。細想之下,也不無道理。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或是家貧,或是父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等等。可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放棄追求成功的借口。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句話的后半段,就是我們奮斗的動力。無力改變的出身,我們不應過多地去苦惱,或是忿忿不平。我們多數人的起點相差無幾,何需夸大自己的悲哀,莫要低估自己的生命。一定程度上地埋怨某些事情是可取的,因為我們想要做到釋懷,就得把不滿的情緒訴說出來。可是,若是我們一直怨天尤人喋喋不休,那么我們永遠都不能端正好自己的心態,不能覺察出自身的許多不足之處。壞的情況,也將可能會一直存在。
“命”這種玄乎的說法,我不懂。我只知道我的人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我的“所作所為”所決定的。關于“運”的話,我倒是能說上幾句。網上有一句話,被很多人引用為自己的個性簽名,即“越努力,越幸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句話很“雞湯”,見慣不怪不以為然,網上也確實有不少熬“雞湯”的人。正因如此,網上還有一個詞比較熱門,即“正能量”。我不知道大家對“雞湯”和“正能量”是如何定義的,我個人認為這兩者之間是需要一個媒介來實現轉化的。某個或某些人認不認同這句話,決定了他(們)喝不喝這碗“雞湯”;某個或某些人喝了這碗“雞湯”,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能不能結合實際以致用,這些都在于人。即某個或某些人是否能取之精華為己所用,決定了這碗“雞湯”是否能轉化為他(們)的正能量。
古人對于“運”的理解有那么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360百科上是這樣描述這句話的:它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功之路的伯樂、機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環境、條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成功的關鍵)。這里就有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詞語,即“貴人”和“機遇”。同時在這段描述中,提到了“人自身的努力付出是最為關鍵的”。我們希望自己能有“運”的眷顧,即得到貴人地提攜和事成的機遇,這并沒有什么不妥。不妥的是,當貴人就在身邊、機遇就在眼前的時候,我們卻仍然無所作為。其中的緣由,難道不是因為我們自身沒有足夠的實力,沒有做好自己所能做好的準備嗎?所以我把上面那句“有趣的話”稍微做了一些更改:強者自強不信命,弱者無為偏怨運。
“風水”這一說法,我也是不懂。下面我就談談“四積陰德”。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心術不正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讓大家都害怕去做“好人好事”。所以在如今社會,能積極行善的人,是十分令人敬佩的。“積陰德”也不外乎就是行善。可是,行善很難啊!新聞中報道的“好人好事”中,也不乏“救人反被訛”的例子。其中,也是雙方各執一詞,著實令人是非難辨。偏偏有些見證了整個事件的過程的人,卻又不愿意站出來。以至于,此類事件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其中的裂縫越來越大。想“某(些)人”為自己作證,還不如相信監控。那么,我們要如何做到“積陰德”呢?我個人認為,至少要做好自己。即自己本身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并言行一致。若是平日間更能添“多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則不愧于心矣。若是,若是還能積極行善,那么簡直就是功德無量。“積陰德”于獲得成功來說,或是一種玄乎的說法。可是,“積陰德”能夠塑造你的人格,端正你的品行。我們所說的“貴人”,往往也會比較看重這一點。
關于“五讀書”的話,其實還是繞回我上面所說的: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曾經有一段時間,“讀書無用論”甚喧塵上。“讀書”當然有用。客觀地來說,“讀書”是我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修身養性,努力地、盡可能地去見多識廣,從而學會善于思考,把其中的良多獲益變成自己的想法,以形成自己的端正的三觀,并踐行于實際之中。“讀書”是走向成功的階梯,其重在如砌臺階般似地積累知識。拋開成功來說,“讀書”永無止境。“知道”的越多,就會有越多的“不知道”。
“成功”二字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是你自強不息的動力,也可能是壓垮你人生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不是春蠶,“成功”亦不是人生中的唯一的絲,我們不必至死方休。凡事看淡,“盡我所能,問心無愧”之后,便無需為“是否成功”而苦惱。我們的人生繽紛多彩,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珍惜。我們憑“自食其力”去獲得快樂,才不枉活了這一生。
其實,我們都沒能認清成功。它于現實中為我們所理解的,是極其狹義且偏激的。可是我們明知如此,卻還是蜂擁而至。終究是活在現實當中,終究是一張眾人編織的網。我說得如此淡然,其實,也未曾真正地放下“極其狹義且偏激的成功”。
外力的作用是如此的強大,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步伐,心神卻是如波濤中搖曳的小船。
難!太難!
彼此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