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又到了萬物復蘇的時候,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人們的戶外活動也多了起來,而傳染病也開始在人群中肆虐起來。冬春交際是傳染病高發的時期,但并不是所有傳染病的流行都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這與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有很大的關系。
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血液途徑傳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和性途徑傳播;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寨卡病毒和瘧原蟲等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人流感病毒、鼻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結核桿菌等主要通過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播;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人乳頭瘤病毒主要是通過接觸途徑傳播;而甲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傷寒桿菌和霍亂弧菌等主要通過消化道途徑傳播。而上述病原體中,有一些還可以通過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也就是所謂的母嬰垂直傳播,比如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通過血液途徑、接觸途徑和母嬰途徑傳播的傳染病并沒有典型的季節性特點,因為導致這些傳染病傳播的行為和季節并沒有明顯的關系。通過血液途徑傳播的傳染病,一般與不正規的醫療行為和靜脈注射吸毒等有關;接觸途徑傳播的傳染病,與生活方式和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而母嬰途徑傳播的傳染病,則與母親自身的感染情況有關。
通過消化道途徑傳播的傳染病,與季節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夏天氣溫高病原體更容易繁殖,食物在儲存過程中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且夏天人們更喜歡吃涼一些的食物,病原微生物無法通過加熱而被殺死。消化道途徑傳播傳染病的另一罪魁禍首是我們的雙手,如果沒有正確的洗手就直接抓食物來吃,病原體就有可能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而導致感染,這在一年四季中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
最與季節相關的傳染病是通過空氣氣溶膠傳播的傳染病,有時候人們將其稱之為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空氣傳播的傳染病有一定的特點:高溫傳播效率低,低溫傳播效率高;高濕傳播效率低,低濕傳播效率高。
比如科學家在豚鼠中研究發現,人流感病毒在空氣濕度為20%-35%的時候傳播最為有效;而在空氣濕度達到80%的時候,傳播基本上被阻止。同時,較低的溫度較適于病毒的傳播,如在一些空氣濕度條件下,病毒在20℃時的傳播效果不如在5℃的時候,而溫度一旦上升到30℃,傳播就基本被阻止了。研究者認為,低溫和低濕度讓流感病毒更易傳播,可能是因為較低的溫度會使得病毒顆粒更為穩定,從而使得病毒顆粒能夠傳播較遠的距離。
濕度也會影響流感病毒的感染性。有研究表明當空氣濕度在20%-40%的時候,流感病毒的顆粒感染能力最強);在空氣濕度為50%左右的時候,感染性降至最低;而當空氣濕度度上升到60%-80%,感染性再次提高。
人咳嗽或打噴嚏排出的流感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氣溶膠進行傳播。在較低濕度的時候,氣溶膠中的水分很快會丟失而形成飛沫核。飛沫核的直徑小于5 μm,質量很輕,能夠穩定的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感病毒的傳播。如果空氣濕度較大,氣溶膠也會吸水,吸水后的氣溶膠體積變大,質量增加,不容易懸浮在空氣中,會很快下沉到地面,此時流感病毒也就難以通過空氣進行傳播。
寒冷并不能直接導致人得上傳染病,但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原體。這其中確切的機制還沒有搞清楚,科學家們推測原因可能是寒冷和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受到影響有關。比如寒冷會影響呼吸道粘膜的粘液運輸,冷空氣刺激粘液的分泌,呼吸道粘液變厚影響粘膜纖毛功能,導致病原體不容易被清除;而且冷空氣也會影響鼻子的功能。鼻腔很重要的功能是調節吸入空氣的濕度和溫度。鼻腔吸入冷空氣后,鼻腔粘毛細血管會擴張而充盈更多的血液來加熱空氣,而毛細血管擴張會導致鼻塞,再加上鼻腔內粘液的分泌增加,呼吸道清除病原體的能力會受到削弱。
通過蚊子等寵蟲媒傳播的傳染病,除了與季節具有很重要的關系,還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這不難理解,因為作為傳染病傳播的媒介,蚊子和跳蚤等昆蟲的生活與地域和氣溫關系很大。而環境污染帶來的氣候變化,對于傳染病的預防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全球變暖會使得一些媒介生物的生活習性發生變化,可能會延長重要病媒傳播疾病的傳播季節并改變其地理范圍,一些原本冬天休眠的病媒會成功越冬,并導致不同尋常的傳染病發生高峰。瘧疾和登革熱等通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對于氣候的變化更為敏感,有研究顯示,到2080年氣候變化可能使受到登革熱傳播威脅的人數增加20億。
雖然傳染病的種類多樣,傳播方式紛繁復雜,但我們預防傳染病卻可以有通用的策略,那就是從傳染病的三要素下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而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接種必要的疫苗,傳染病高發的時候不去人流密集的場所,不去活禽市場等容易感染病原體的場所,不接觸野生動物,烹飪食物生熟分開充分加熱,防蚊蟲,勤洗手,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生病了及時去看醫生,這些都是保護好自己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