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慌張張,匆匆忙忙,為何生活總是這樣……
郝云在《活著》里看似不經意卻有力地嘶吼著。我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反復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可惜答案一直無解,只能一天一天想著、過著,走到了現在。
22歲,現在還擁有著許多人羨慕的身份——學生,我想中國這么多所大學里一定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一邊完成著學生的角色設定,一邊思考著人生。放在六七年前,“思考人生”這類詞匯絕對是裝深沉的象征,然后突然某一天,我們在宿舍的臥談會上,在微信上,在咖啡廳,在飯桌上,在電話里,跟不同的人討論著各類話題,他們共同的名字就是“人生”。跟父母的關系好像變得更差了,父母肩上的擔子好像沒有因為我長大了變得更輕了,在新環境里有太多自己不喜歡的人際交往不得不應付,我越來越不想交新的朋友了,有些日子沒有聯系的老朋友就這樣走遠了,這個年紀好像該好好談場戀愛了,我喜歡了很久的那個他好像永遠不可能喜歡上我,我好像很難喜歡上一個人,是不是該買些像樣的衣服了,好想買下那個自己喜歡了很久的相機,自己好像需要獨立賺錢養活自己了,四年后我就該畢業賺錢成家立業了,我要在哪里做什么樣的工作和怎樣的人交朋友、聚餐、結婚、遛狗、吵架,四年后我好像沒有一年不足一千,水電免費的屋子可以住了……這樣的一個個小心思如果不強制自己停下來我可以寫下一百個,每一個都是真真切切在我們腦海中浮現過、讓我們皺一下眉頭揪一下心的瞬間。
這是你們眼中的我們——“90后”剛剛起步的人生思考。我們深知這樣的思考在很多年長者看來都是強說憂,都是不值得浪費時間的小憂愁,我們拒絕也制止不了所有的評論抑或批評。我們也深知在接受這個時代一切美好資源的饋贈時不得不接受心理的考驗。正如所有人看到的,我們這代人真的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一切的物質資源都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享受著,同等程度上,我們也要承受著。“守恒”理論換句話說就是“世界還算是公平的”。生活給了我們穿梭網絡高科技的能力,總該讓我們面對有些事無能為力。偶爾也想過是不是在特定的某個階段我們會特別容易做“思考人生”這件事,就像是“青春期”總想著叛逆,“更年期”總想著發火。但現在年長了幾歲,換了新的學校新的室友,我們依然逃不開對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情的思考。幸運的是,有的小煩惱被解決了,或者有了讓自己滿意的答案,還來不及鼓掌歡呼幾張慶祝,新的煩惱立即填補了空位。然后我們開始和老朋友談論新的話題,和新朋友在新的宿舍、新的餐廳、新的咖啡店、新的街道談論新的舊的話題……
我們也不知道這到底具體是多大的煩惱,在人生中具體占多小的分量,我們只是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在聊聊煩惱的路上,走在和新煩惱相遇的路上,走在看這個世界的路上。這樣走著的途中,有很多人問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我想,生活的意義可能就是經歷每一天,讓每一個幸運和煩惱都變得有意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