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創業教我的50件事》
事件當然要處理,就像疼痛必須注意。但若整天只忙于事件,就像疼了一個月還在猛吞止痛藥,而不去看醫生。我們都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荒謬,但在工作、愛情中做了很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卻渾然不覺。只管事件,不管愿景,最后都變成不知為何而戰的傭兵、不知飛向何方的無頭蒼蠅……
公司既已登記,照理說該開始找人、找辦公室、開發產品、提供服務。但我們不急。我們想先搞清楚這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再來做實際的事。
于是?,Steve和我開始討論公司的愿景、價值觀、文化、商業模式。愿景?文化?價值觀?太不切實際了!沒錯,是不切實際!但有時公司和個人短期不能太實際,才能換來長期的實際。
很多公司很實際,立刻跳到產品這一塊,不討論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
我們花很多時間不著邊際地討論,不是因為吃飽飯沒事干,而是認為:愿景、文化、價值觀雖然抽象,卻是決定公司長治久安的關鍵。好公司出問題,通常是因為整天忙于業務,而沒有一套全員分享的愿景、文化和價值觀。天下太平時還沒關系,一旦壓力來了,就會分崩離析。
愿景、價值比產品、服務重要。這樣的想法,是受到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圣吉的啟發。
彼得是?Steve的老友,通過?Steve的介紹,我上了彼得的課。他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看事情的五層次”。
這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一棟“豪宅”。
為什么說是“豪宅”呢?因為五層次由下往上,剛好排成一棟五層樓的房子。
“愿景”(Vision)
“心態”(Mental?Model)
“結構”(Structure)
“模式”(Pattern)
“事件”(Event)
先定義。一樓是“事件”,是指非計劃性的、一次性的、沒有前因后果的,未必會再發生的事情。第?12頁提到的“樂活營”,就是典型的“事件”。
二樓是“模式”,是指重復發生的“事件”。如果每年都辦一次“樂活營”,它就從“事件”變成了“模式”。
三樓是“結構”,是指造成“模式”不斷發生整體性的、系統化的原因。如果我們成立了一家樂活公司,有計劃地推動樂活的價值,那就是一種“結構”。
四樓是“心態”,是指當事人對于這些“事件”、“模式”、“結構”的態度、看法或信念。樂活公司的同人相信推廣樂活,可以讓個人身心、環境質量變得更好,這就是一種“心態”。
五樓是“愿景”,是指當事人配合這樣的“心態”,想要采取的行動、達到的目標、看到的成果。樂活公司的同?人,要協助創造永續的地球,讓地球上的人類過著身心健康的生活,這就是一種“愿景”。
顯然,公司或個人要產生深刻的效果,要從最高的五樓開始想起、做起。“五層樓”的觀念非常重要,所以再舉幾個例子:
今天下雨,是“事件”(非計劃性的、一次性的、沒有前因后果的,未必會再發生的事情)。最近每天都下雨,是“模式”(重復發生的“事件”)。每天都下雨是因為進入了梅雨季節,是“結構”(造成“模式”不斷發生整體性的、系統化的原因)。若當事人是位司機,覺得下雨天,路上想坐車的人會變多,就是“心態”(對于這些“事件”、“模式”、“結構”的態度、看法或信念)。于是這位司機決定趁雨天多開幾小時車,既服務乘客,也能多賺一些錢,這就是“愿景”(配合這樣的“心態”,想要采取的行動、達到的目標、看到的成果)。
依照這五層次,有的司機看到今天下雨,埋怨塞車不方便,就是只看到“事件”。但有的司機看到今天下雨,想到可以趁雨天多開幾小時車、多賺一點錢,就是看到“愿景”。
舉一個感情的例子:女孩抓到男友劈腿,是個“事件”(非計劃性的、一次性的、沒有前因后果的、未必會再次發生的事情)。這是她第三次抓到男友劈腿,是“模式”(重復發生的“事件”)。原來男友還有另外兩個女朋友,這是“結構”(造成“模式”不斷發生,整體性的、系統化的原因)。男友不認為感情需要忠誠。這是“心態”(對于這些“事件”、“模式”、“結構”的態度、看法或信念)。
女孩看清楚了這一點,于是決定跟男友分手,去找一個價值觀跟她一樣、同樣認為忠誠很重要的伴侶,這就是“愿景”(配合“心態”,想要采取的行動、達到的目標、看到的成果)。
依照這五層次,我們來思考我們平常的行為。另一半劈腿,我們直覺的反應是去抓住他。
但抓住劈腿,是在“事件”上打轉,抓得完嗎?找個價值觀跟自己一樣的人,就是從“愿景”方面解決問題,才可能得到幸福。
個人生活要朝五層樓的高處思考,企業經營也一樣。比如,產品無法如期上市,是“事件”(非計劃性的、一次性的、沒有前因后果的、未必會再次發生的事情)。最近三款新產品的上市日期都延誤了,是“模式”(重復發生的“事件”)。原來是因為公司人員流動率太高,新舊人力交接不良,這是“結構”(造成“模式”不斷發生,整體性的、系統化的原因)。
老板認為要避免新產品上市日期持續延誤,必須從根本做起,解決公司的人事問題,這是“心態”(對于這些“事件”、“模式”、“結構”的態度、看法或信念)。
老板決定暫時減少新產品,先建立一個擁有共同愿景、高度熱情的團隊,這就是“愿景”(配合這樣的“心態”,想要采取的行動、達到的目標、看到的成果)。
依照這五層次,如果老板只是整天催促員工讓產品準時上市,只是從“事件”層次解決問題。如果老板能看到問題的根源是團隊缺乏熱情,就是從“愿景”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用真實企業、真實數字來說明,就完全清楚了:
比如,寶潔公司的五層樓,依據我的詮釋(不是寶潔公司的說法)是這樣的:
一樓是“事件”,比如,?2011年?8月?5日寶潔公司宣布第四季度總收入增10%。
二樓是“模式”,是指重復發生的“事件”。比如,寶潔公司同年第三季度的總收入增長是5%,第二季度的總收入增長是?2%。寶潔的總收入增長,每一季度重復發生,已成“模式”。
三樓是“結構”,是指造成“模式”不斷發生,整體性的、系統化的原因。寶潔的品牌、人才、創新,都可以說是總收入不斷增長的“結構”性原因。
四樓是“心態”,是指當事人對于這些“事件”、“模式”、“結構”的態度、看法或信念。寶潔的“心態”是一套明確的價值觀(誠信、領導、負責、熱情、信任。
五樓是“愿景”,是指配合這樣的“心態”,想要采取的行動、達到的目標。寶潔的愿景是:“我們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來改善現在和未來全世界消費者的生活。
認識這“五層樓”后,猜猜看大部分上班族每天忙的是哪層樓的事情?
沒錯,是一樓。
一樓車馬喧囂,終日沉溺其中,我們就沒時間,也懶得往五樓爬。想爬,也爬不動。
在一樓中,我們整天忙于“事件”:抱怨今天下雨、追蹤產品的上市日期、抓另一半劈腿,拼這一季的營收數字。這樣沉迷于“事件”的公司或個人,很難取得持久成功。
因為“事件”像疼痛,是病征。“愿景”像腫瘤,是病灶。“事件”當然要處理,就像疼痛必須注意。但若整天只忙于“事件”,就像疼了一個月還在猛吞止痛藥,而不去看醫生。
我們都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荒謬,但在工作、愛情中做了很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卻渾然不覺。只管事件,不管愿景,最后都變成不知為何而戰的傭兵、不知飛向何方的無頭蒼蠅。
人傾向于先忙“事件”,再想“愿景”,也不全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人性就是如此。因為“事件”具體,“愿景”抽象。“事件”可以很快搞定,“愿景”往往需要慢慢探索。所以為了那份虛幻的充實感,我們讓自己整天困在喧囂的“一樓”,在不斷重復、永無休止的“事件”中掙扎。沒看到其實只要在“三樓”(結構)、“四樓”(心態)、“五樓”(愿景)略作調整,“一樓”(事件)、“二樓”(模式)的問題就輕松、永遠地解決了。
比如,公園里有人亂丟垃圾,里長派人在現場巡邏,抓亂丟垃圾的人,這是從“事件”的層次解決問題。事實上,里長只要在“結構”的層次略作調整,裝個垃圾桶,問題就解決了。
若是里民能從更高的“心態”上進行調整,了解亂丟垃圾是沒公德心的行為,那么連垃圾桶這個結構也不需要了。
比如,要鼓勵民眾多走樓梯,少坐電梯,方法就是在電梯旁邊貼個標語“多走樓梯,有益健康”。這就是從“事件”的層次解決問題。
瑞典斯德哥爾摩?Odenplan地鐵站想到一個辦法:把樓梯做成鋼琴琴鍵的樣子。不只是外形,還包括功能。一踏上樓梯,就發出琴鍵的?Do調。往上踏一格,發出?Re調。這下子,走樓梯變得有趣,大家就愿意走了。這是從“結構”的層次來解決問題。他們找出了大家不愿走樓梯的系統化的原因(既累又無趣),改變它,問題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