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好像是外向者的世界,內向者給人的印象是不善言辭,反應緩慢,不懂得交際,好像是要被這個時代甩在后面的“物種”。但是,珍妮弗的《內向者溝通圣經》告訴我們,其實內向者只要選用了“合適”的溝通方式,一樣可以在這個跳躍式發展的時代里面展露頭腳。
我也是一個內向者,這一點是我和我身邊的同事的共識。我雖然可以和一伙人聊天吹水,但我更喜歡自己安靜地讀書和思考。如果在熱鬧的場合待得太久,我就會感到疲憊不堪。正如書中所說,內向者需要有獨處的時間“充電”。對此點的初步認識來自于新精英的春雨老師。春雨老師講課很high,思緒可以飄得很遠,帶著我們一起high,但是他一開頭就跟我們講,課間的時候他不喜歡回答問題。他需要時間獨處,給自己“充電”。當時我就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原來還可以這樣啊!是啊,可以光明正大地跟別人說,我感到有點累,我需要自己獨處來休息一下。”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更能接受自己“偏內向的性格”。
內向的人有很多優點,例如思維縝密,善于思考,“謀定而后動”,擅長和人進行一對一的深層次的溝通。當然,內向的人也面臨很多挑戰(對于社交倍感壓力而過于緊張,眼里的自己遠遜于別人眼中的自己,不懂得經營關系,導致職場發展受阻,過于低調,成為職場隱形人)。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弱勢,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hengde 勢。珍妮弗這本書,其實也是在教內向者們如何做好自己的優勢管理。
珍妮弗給出了“4P”法:準備(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動(Push)和練習(Practice)。
準備:對外溝通本身對于內向者來講就是一個挑戰,因此,面對挑戰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周密的計劃,準備得越充分,應對越自如。對于此點我也深有體會。在去年的顧客服務分享會上,我需要對案例討論環節做最后的點評。站在將近一百人面前,而且里面還有我的上司,上司的上司,上司的上司的上司,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于是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構思,然后嘗試采用古典老師所講的“講故事”的技巧,努力去挖掘所講的菲爾普斯的故事(從《習慣的力量》書中所學到的)的細節,并和當時最熱門的傅園慧話題聯系在一起,和大家分享平日多做假想練習直至形成新的習慣的重要性。構思好之后我還寫了下來,在會前進行模擬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天我的總結十分精彩,一炮而紅,上至大老板,下至下屬,都非常欣賞我的發言。過了很久還有一位外部門的同事說,很喜歡聽我發言,聽著就精神一振,覺得故事又好聽又受啟發。這件事給我了很大的鼓勵,也讓我對在公眾場合的發言更有自信了。
展示:做了充分的準備后,就需要選用合適的展示方式了。將關注點落到當下需要溝通的人和事上面,投入進去,思考如何達成共識,而且要有意識地為意料之外的情況做準備。內向者的優勢就在于縝密的思維和對當下的關注。將這兩點充分地發揮好,就可以很好地與對方建立信任關系,也為做好溝通打好了基礎。如果太過于焦慮如何把話題進行下去,反而會事與愿違,因為這種焦慮會讓你無法專注地去聽對方的話,也就更無法針對當下的面談來提出問題繼續進行下去,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唯有自己放松下來,才會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贏得對方的信賴和認可。我很深的一個體會就是關于幽默。如果自己當下處于緊繃的狀態時,是無法表現出輕松和幽默的。只有在自己有信心,放松下來的時候,幽默和輕松才會隨之而來。
例如,內向者作為領導,在與下屬進行溝通時,需要注意以下3項:學會委派任務,帶著協調傾聽,讀懂對方的表情。真正的傾聽是“有來有往的對話和我們允許談話按照我們共同決定的進程來繼續下去”(戈爾曼)。我們和對方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 傾聽,先去了解對方。真正的傾聽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而不是時間。而這也正是內向者所擅長的。
推動:內向者需要推動自己走出舒適區,“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唯有這樣,你的世界才會越來越開闊。迫使自己離開舒適區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設置這樣的場景,可以是公共演講,也可以是跟客戶進行一場艱難的談話。
例如,內向者作為領導,需要推動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充滿自信地與下屬溝通,多與員工交流,直面沖突,更多地了解組織。
1)充滿自信地與下屬溝通:內向者不擅長長篇大論和說一些漂亮的話,但是可以更好地做到坦誠,直接和開放,而這種方式能更好地建立與團隊之間的互信。
2)多與員工交流:珍妮弗在文中有分享一位高管采用的很好的方法,就是編寫下屬的“索引卡”。卡片最上方寫著每位下屬的名字。在回顧一周工作時,他會在卡片上寫下反饋意見、具體問題,以及他的一些新想法。他會在休息時間找下屬談話,用卡片上的筆記作為談話議程。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記錄下來自己對下屬的觀察及建議,而且會讓每個下屬感到自己受到了認可!
3)直面沖突:沖突往往是建立團隊互信的好機會,雖然它也是管理者面臨的一個挑戰!但是勇于直面沖突,積極溝通尋求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案,會讓這個團隊更加有活力和凝聚力。對于此點我也深有體會。雖然在面對沖突時,我也倍感壓力,但是勇敢地直接面對它,選擇用坦誠的方式與當事人溝通,往往會事后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4)更多地了解組織。內向者更喜歡思考自身的東西,但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抬頭看看組織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專業領域里下功夫,并且承擔組織中其他部門的臨時性任務。增加對組織的洞察力。這是需要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項。
練習:由于內向者需要管理自己的一些弱項,那就更需要多創造一些練習的機會給到自己,不斷提高。當然,需要控制這些練習的風險,確保結果在可控范圍之內。例如,對于公眾演講,需要抓住一切機會來進行練習。一到公眾場合,我會本能地退縮,能不講話就不講話。但是,我在每次需要公開講話的場合之前,都逼迫自己認真做好準備,不能浪費這次“練習”的機會。在上在職研究生班的時候,我也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每次上課至少發言一次。對于做好領導者,內向者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支持系統:身邊的朋友,同事,尋找的專業培訓,教練,甚至是在你情緒即將崩盤時的做“暫停”的環境。
做不好一件事情或者工作的原因,或者理由有千萬種,但是“性格內向”絕不是其中的一個。無論任何工作,內向和外向的人都可以做得很好。如果做不好,那可能是還沒有找到好的方法,或者仍是停留在對自己“內向”性格的自怨自艾上裹足不前所致。人應該選擇自己有熱情的工作,但去判斷有無熱情時,“性格” 也不是其中的一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