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時間進入職場的人,在五年后差距越來越大,有的人原地踏步,幾乎沒什么增值;有些人增值2倍,3倍,同時你可能也會驚訝的感嘆:COW,怎么可能?幾年不見他都增值了近百倍了。他們的增值模式是怎樣的呢?是能力提升得快?但這也太……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商業模式:一百萬到五百萬
比如有個房地產商叫胡漢三他賺了一百萬,于是他將一百萬存到了廈門銀行。而鼓浪嶼有個趙小姐她想開個店,于是就向銀行貸款100萬,銀行也貸款給她了;而趙小姐拿著這一百萬請胡漢三給自己進行店面裝修等;于是胡漢三又賺了100萬,這個守財奴又繼續把錢存到廈門銀行了,而趙小姐覺得鼓浪嶼還挺有市場于是又向銀行申請貸款一百萬,然后用一百萬讓胡漢三搞店面,胡漢三又賺了一百萬。而在此刻整個賬面上就從一百萬到五百萬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其實在這個模式里有幾個關鍵點:1、銀行要愿意將錢貸給趙小姐,可能是因為他們看到趙小姐這個項目是有前景的,值得投資;其次是趙小姐這個人信譽,能力等是值得信任的,從而對于她和她的項目有了個積極預期。2、胡漢三愿意把錢存在銀行,如果他半路退出,那都可能導致此模式失敗。而這兩個關鍵點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對于未來都有個積極的預期和期待。
而當初中國股市猛漲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大家對于股市有個積極的預期和期待,就像很多人會進行吹牛皮以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但這需要有個度,因為一旦遠遠超出了預期范圍,結果就會是泡沫的毀滅。
比能力增值還快的增值方式。
假如兩個小伙子同時進入了公司,剛開始上級都給他們一個難度為10分的工作,甲覺得太簡單了于是就隨意完成了8分,而乙完成了10分;后來領導在分配任務時,就給甲分配了6分,而給乙12分;甲心里有些不爽,于是就完成了4分,而乙更加努力,完成了15分……兩個人的差距就這樣一點點拉開了。而我們回頭再去思考,肯能在這個過程中乙的工資并沒有馬上有增加,但是因為隨著工作難度的增大,他所獲得的資源和支持也就越多,從而他成長的速度和機會也就越大。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給公司有了正面的預期,樹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價值。
就像古典老師當天說要來廈門,結果不到一天就已經滿額了,而如果是張典或者李典就可能沒有這樣的效果,即使他們講的是同樣的內容。因為本身大家對于古典老師就已經有了一種正面的期待了。而這篇文章也一樣,從我這里發出去跟從新精英公眾賬號發出去點開率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大家對于新精英也有了正面的期待。就如同一個企業其實最值錢的應該是品牌,而最具價值的是產品。
看到這里有人會說:扯淡。當年我很努力地完成好每一項工作,結果得到的卻沒有得到領導的肯定,而且還有更多的批評,簡直吃力不討好。我想這時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更多的付出是為了得到外在肯定(外價值取向)還是自我內心想要這么做的呢?(內價值取向)。而外價值取向我們可控的因素比較少,比如你的領導是個完美主義的人,他善于給人肯定,或者整個大環境不允許等,而此時你的積極性就很容易受到打擊。
這種增值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動,但至少可以讓我們認識到職場中“紅利”。當上級讓你去做一個項目時,你是以怎樣的心態去做,隨意完成?自我成長?不但成長,而且好玩、快樂?這個世界上有人給你資源讓你去做一些不同的體驗,讓你去實踐,讓你去試試,更爽的是失敗了還不用你買單,這樣的職場紅利沒有道理不好好“玩”呀。
從而在職場中,我們可能會看到四種不同的工作狀態。
1、囚徒式。以體力和時間換金錢幾乎沒怎么增值。他們工作只是為了錢,一開始生活還可以,只是后來錢的需求速度遠遠超過了工資的增長速度。于是他們工作很累,一上班就想著這個月工資都不夠花,而回家又有很多需要錢,于是工作和生活就像從一個牢籠到了另外一個牢籠。
2、戰士。他們以時間和體力去修煉能力,去獲取人脈,同時也收獲了金錢;一到兩倍的增值。他們不斷地抓住成長的機會,從而讓自己不斷地在某個領域獲得小有成就。
3、藝術家。 除了像戰士一樣意外,他們還不斷地去修煉自己的優勢能力,而且發現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和饋贈。于是他們工作的當下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實現。而因為有這樣的狀態,他們的成長速度就更快了。就像很多培訓師,他們到了一定境界之后,已經不是為了賺錢,為了鍛煉自己能力,而是在進行一種生命體驗的分享。
4、傳道士。這個境界我們很多人是很少意識到的,更難達到這樣的境界。當他們有所成就的時候,他們會猛然間發現,其實自己的所有成就,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是有眾多的人給予的,是社會給予的。于是他們就將他們所獲得的再還給這個社會,就像比爾蓋茨把97%的資產捐出去,巴菲特捐出99%。而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家還是比較少的。
結束語:以上思考感謝古少俠半年前在廈門出關后的分享。成長,面對未來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