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坐火車到附近的城市一趟,回來的路上,旁邊座位上坐著一家三口,夫妻四十歲左右,女兒十歲左右,火車行至一小站,上來一位十歲左右的小姑娘和爺爺。這位女士就打開了話匣子,主要是向坐對面的小姑娘發(fā)問:
你幾歲了?
上幾年級了?
坐車去哪里?
西安啊,那么遠,怎么不買臥鋪呢?
聽到這里,我就已經(jīng)覺得尷尬了,這么遠的距離,不買臥鋪,省錢大概是最重要的原因。爺爺是那種很木訥的農(nóng)村老人,坐在另外一個位置上面打著盹,小姑娘性格還算開朗,有問必答,回答到這句卻只是笑。
女士接著發(fā)揮:
去西安干嘛呢?
爸爸媽媽在那里啊!
在那里打工嗎?
你去玩兒多久?
什么?去給他們幫忙?他們在做小生意嗎?
然后對著自己的女兒說:你看這個姐姐,只比你大幾個月,人家放暑假了還給父母幫忙做生意,你看看你,就只會玩兒,跟姐姐比,你多么幸福!她女兒白了她一眼,低頭刷手機。
女士繼續(xù)發(fā)問:
爸爸媽媽在西安,你平時吃飯怎么辦?
哦,和爺爺叔叔嬸嬸住一起啊,那你衣服怎么辦呢?誰給你洗?
哦,這么厲害,這么小就自己洗衣服,真能干,將來肯定有出息!
又轉(zhuǎn)身跟自己女兒巴拉巴拉……
就這樣一路上,把對面小姑娘的生活細節(jié)全扒了出來。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除了尷尬,其實還有一絲憤怒,因為這種待遇,我小時候也是有幸“享受”過。由于出生在農(nóng)村,從小做一些家務是必須的,有時候到城市里面,就會被一些不太熟的城里人,以一種濃濃優(yōu)越感的姿態(tài)問東問西,然后再以一種看起來是夸贊,實則是炫耀的語氣拿去給人家的孩子當“榜樣”。
當時還沾沾自喜,真以為得到了夸獎,真以為自己將來會有出息。現(xiàn)在見到這樣的場景,實實在在是非常的反感,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是我過于敏感,不可否認,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可是我覺得這位女士完全是在利用小姑娘的無知,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我覺得她是故意。
在生活中,也會有很多類似的場景會讓你瞬間不舒服。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些人,明明和你不熟,卻天賦異稟,恨不得剛認識幾分鐘就能把你祖宗十八代是干啥的都打聽清楚。打個車,一路上師傅會問你住在這里啊?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啊?在哪里上班啊?一個月工資有多少錢呢?呵呵,我們不熟好嗎?
還有一次坐出租車,剛好是晚飯時間,師傅買了一些餅子,一邊吃一邊開車,一邊還要和我聊,非要我嘗嘗他的餅子,說這家超好吃,他專門跑過去買了吃的,他當然是好心,可是我委婉拒絕,他還硬是把袋子提著遞過來讓我嘗嘗,熱情的有些過分。
有時候回老家一些根本不熟的長輩,見到你了親昵的拉著手問,孩子都這么大了啊,咋還不要二胎啊,啥時候準備再生一個啊?真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還有一些僅僅是認識的人,一上來就會拍拍你的肩膀、或者摸摸你的臉(同性),撩你的頭發(fā)。
這些行為,肯定不是故意,可無疑還是會讓我們不舒服。
為什么這些行為會讓我們不舒服?是因為我們的個人邊界被侵犯了。個人邊界,通常我們會說是底線。是指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準則、規(guī)定、或限度,以些來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限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個人邊界不僅是指情緒層面的,也有身體層面的。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并且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一般做到前者容易,做到后者卻不太容易。有些人喜歡對他人的生活指手劃腳,卻事先說我這個人“心直口快”,似乎事先打預防針了,就可以說什么都不負責了。
我們大部分人,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卻總是會過多的干涉他人,還美其名曰:“為你好。”特別是在一些親密關系中,個人邊界是很容易模糊不清的,比如母親會不敲門進孩子的房間,夫妻之間也會經(jīng)常有邊界的冒犯。
我覺得對不太熟悉的人,我的個人邊界還是比較清晰的。所謂窮則獨善其身,把心操給自己未必就是自私,如果人人都把自己打理好了,每天言行得體,那么世界就會好很多。個人素質(zhì)提高了,整體素質(zhì)才會提高。(順便提一句,歌里面唱“大河漲水小河滿”,真的真的木有違反自然規(guī)律嗎?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小河的水流向大河。)
在親密關系中,大部分邊界都是不清晰的,我自認為做的不夠好,應該時刻注意,不要越界。哪些關心是可以的,哪些關心就侵犯隱私了。
大部分時候,微笑、沉默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必要的時候,拒絕是更直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