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晨在廚房,看到妹妹昨天送媽媽的一束康乃馨靜靜矗立在窗臺上,覺得很是甜美。仔細端詳了好一陣。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無私綻放,每片花瓣上的顏色,紋理都不一樣。
不禁有點兒欣喜,美好的事物能帶人很多愉悅。我琢磨著我媽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如果看到這束花,肯定也高興。
正想著,我媽進來了,壓根眼神沒往窗臺飄,徑直走到冰箱門前拿出食材準備早飯。我待在一邊悠悠地說:“媽,你看這花兒多好看?!?/p>
我媽沒好氣地拋出幾句話:“不知道你們怎么想的,買花干嘛,還是母親節當天買,挑最貴的時候。我也沒時間看花,有這時間還不如躺著休息?!?/p>
一瞬間,我的心理能量從10級降到5級,本來還想和我媽分享喜悅的,幾句話把我打回原形。如若在從前,估計我一天的心情也不會好。
我會想也不想,急于反駁:妹妹也是為讓你做飯時候,能看到漂亮的東西,這樣讓你心情愉悅,昨天你收到的時候不是很開心的嗎?
有點逼我媽就范的意思,我們這是為你好,為你著想,你怎么能不領情呢?你不領情,就是沒認可我們的用心,給我們的只有挫敗感了。
事實上,我一句話也沒說,聽我媽發完牢騷,順帶幫她做了點事情,看她臉上剛剛一副有點厭惡的神情消失后,我也安心了,心理能量升回到8,該干嘛干嘛去了。
02
剛開始在醫院做義工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牛掰,因為一直以伶牙俐齒為豪,自信其他不行,勸人還是很有一套。
所以,見到習慣性流產好幾次的病人,或是經歷過好多次手術卻一直沒有痊愈的病人,我總會想到用下面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來勸慰。
時間久了就好了,好了傷疤會忘了痛的。
你真慘,要好好保重?。?br>別難過了,比你慘的人多的是。你看那么多來醫院的人,誰不是一身傷。
這不是你的錯,是孩子和你沒有緣分,他本身就不好,別怪自己了。
……
剛開始,這些話很有用。就好像嗎啡對于病入膏肓疼的死去活來的病人一樣,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本來在哭的人能止住眼淚,抽泣幾聲也就不再多想了。
直到某天,一位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找到我,正巧我嗓子疼,沒法口若懸河和她解釋沒必要傷心云云。
她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流,我靜靜陪著她,大概這種感受勾起我的回憶,于是我和她說“好好哭吧。”
大概隔了一刻鐘,她擦干眼淚,原先面色蒼白,哭完之后面色紅潤了不少。姑娘特別感激地對我說:“不知道為什么,我看到你就想哭。終于能哭出來了,我在家都憋著,生怕家里人擔心我。我現在好多了?!?/p>
顛三觀,我沒想到在某些情況下,最好的勸慰是陪著別人體驗她的感受。以前我做的全都是去阻隔他們的感受,壓根沒有好好傾聽。
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我還在學習如何“有效傾聽”的道路上。
不就是聽人說話嗎,這還不簡單。我們很容易就走上自大的路線,自以為了解事情的全部。
雖然沒有懸梁刺股,可是誰沒有過強打精神,聽講臺上老師云里霧里講課的時候呢?常常一堂課45分鐘下來,很少有人能百分之百復述出課堂內容。
因為,在聽的過程中,大腦會走神,我們天生缺乏專注力和持久力。剛開始,走神的時間不會太長,大概幾分之一秒,并且神游回來之時,發現也沒落下什么嘛,于是繼續走神,這次離開的時間會延長。周而復始,總有這么一刻,你會錯過重要內容。
所以,即便你覺得已經用盡全力在聽了,并不代表我們聽到了所有的內容。
除了走神,我們還熱愛加工,在別人進行表述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和一張濾網一樣,接受我們認為有用的信息,并處以加工,裝飾,最終下定義,給出建議。但別人等我們的回復時,我們會說:你之所以……是因為……你可以做……。
可怕的是不自知,甚至有時候對方還沒有講完,我們的評判,定義,建議一股腦就給出了,留下對方一臉的無奈。
之前和我媽的溝通基本就是這樣,當她否定收到母親節禮物的欣喜時,我會有些惱怒,因為我只能體會到我的需求和感受,希望得到肯定,認可,認為她的不高興是對我們的指責。
我不會去想到這背后媽媽的需求和感受。如果這時候我還擊過去,語氣不會好,用詞會不當,只會更進一步讓我媽不開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媽也會出大招。到時候,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得不償失。
對待病人呢?我的大腦也是裝有濾網,大腦里已經裝好一個框架,覺得很多病,你焦慮也沒有用,你重復過去的憂傷也沒有幫助,還不如讓我的“速效救心丸”來幫你止心頭痛,接著你拿著醫生的藥方回家對癥下藥就好了。
我忽略了病由心生,很多心中的糾結如果未能解開,這些阻塞的能量早晚還會造成身體的傷害。那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一直強調在溝通的過程中,最先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吃過幾次苦頭之后,我發現如果只是靜靜等我媽講完,我不發言,其實一會她心情也就好了。即便是憤怒,人也不會一直處于憤怒的情緒中,生理上憤怒時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時間長會讓人不適,身體自動會進行調整。
對于買花這件事,母親節收到禮物時,我媽千真萬確是很開心的。馬斯洛曾經分析人的幾大需求,對于美好的事物,誰會拒絕呢?即便鮮花不是媽媽的心頭好,但她也體驗到了被愛,被關注,被尊重。
最近一段時間,家里的確太忙了,小朋友們感冒,接著大人也感冒,我也中招倒下,恰巧我媽在,一個人忙前忙后很辛苦。
比較而言,足夠的休息才是她目前最大的需要。飯后,我趁機提出休息方案,我媽開開心心出門跳舞去了。
用心傾聽,能避免無厘頭的爭吵和誤會的加深。
如果我說我懂你,對方很容易內心會反問:你真的懂我嗎?何況,我真的有時候是一無所知,人家的只言片語不能概括這幾年一下子遭遇的一切。
很有意思的是,當我的評判停止工作時,反而更加輕松了,相對于我要塞給她什么,更多的是讓病人在傾訴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的傾訴是說給自己聽的。
每個人的需求和感受不一樣的,同樣是哭訴,卻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為失去難過,有的人因為不被接納憤怒,有的人恐懼,擔憂治不好病,或是擔憂被離婚……
他們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有了寶寶才是完整的家庭,有人完全為了老公,有人只是為了減少自己患子宮癌的風險……
康永哥相信的說話之道是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
做到用心,就是百分百的關注。有時候我會被好幾位病人包圍,每個人都急切地尋求答案。
當我決定聽一個人的話時,唯有專注于這個人,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她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將之表述出來,對方常常會因被理解卸下心上的重擔。
用心傾聽,會幫助他人尋找到療愈和愛的源泉。讓ta發現自己才是系鈴人。
相對于喋喋不休,口若懸河,我們也要適時閉上嘴巴去感受。所謂的情商高,不只是會說話,還要會“聽”話,這才是溝通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