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獨處,能從中獲取靜下來的力量。不擅與人熱鬧,疲于應對不合宜的往來交流,覺得每一分鐘都是浪費,因此,苦惱于同他人和周遭如此的格格不入。
這樣一群人,如我,如你,在茫茫人流中不知這是對或錯的時候,收到一份禮物,來自叔本華的《孤獨通行證》,給了這份搖擺中一個新的認知,一個對其的寬慰和解釋,告訴我們: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孤獨時刻,人性中智慧之人的道路,如何與快樂為伍。
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非理性主義哲學開創者,推崇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悲觀主義哲學代表人之一。其哲學在沉寂整整三十年后,才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如在引起轟動的著作(第三版《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中寫道的:“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于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最后十年終獲得聲望的叔本華,仍是過著孤獨的日子。
《孤獨通行證》是叔本華的思想文集,此書雖然是選擇了其著作中通俗易懂的部分,但晦澀、形而上學知識背景的宏大、以及多角度反復論證等一些哲學書自帶的困難,在閱讀中依然會遇到,故僅讀一二遍難能完全通透理順。但作者質樸的語言和奇妙的比喻以及旁征博引的論述,為我們鋪開了對“孤獨”的解釋、其延伸開的各種狀態和行為態度的規律聯系,使我們對生活和世界判斷有很深益處。
書中多處涉及“意志、性格、智力、行動”等名詞在時間、空間上關系的討論,建議對其做思維導圖或簡單的關系圖,能對這些內容有本質認識,助我們從根本上修正習慣及能力,同時也有教育子女品質及潛能啟發的作用。當然,此書內處處閃光的哲學箴言,均值得提煉累積,作為我們思想疑惑時的有效藥劑。
于我印象深刻能在此寫下的,也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
- 1 -?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人在成熟后能理解到孤獨是無可避免的。越是向往“自由”的人越喜愛孤獨,也越能獲得幸福。因為一個人不能確切的信任或依靠任何人,社會群體的生存必然抹殺部分自我。不真實、不自然的人,如果還有豐富的思想或價值,那么這份抹殺就會萬分痛苦,且最終發現,在無數平庸者把持的社交中,能得到的(往往是無聊、不快、自我否定)遠遠抵不過失去的。
幸福只存在于我們自身。由于個性和氣質的不同,我們不能與任何人達到最完美的和諧。一個人越不需要與他人保持一種親密的工作關系或私人友情關系,就會生活得越好。所以,感受到幸福的,通常是那些自身完滿、不需要他人給予過多東西的人。書中講到:“心靈的寧靜對我們的幸福來說,是僅次于健康的第二大要素,而沒有足夠的獨處時間,心靈的寧靜是不可能獲得的。”可見,孤獨是生命給予我們養護自己內心,獲得空凈的寶貴機會。
然而,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繁雜,讓人常常忽略或輕易放棄這樣的機會,匆忙投入到歡愉和活躍中,滿身疲憊不愉快后,還是發現“在這世上到處擠滿了人,卻沒有一個值得我們與之交談”(伏爾泰言)。這樣想來多么可笑。如果不能盡早領會到孤獨的意義,而是要在這樣反復中消耗時間和精力,如同在一條路上來回的走,最終垂暮矣矣,當對孤獨的喜愛成為一種本能時,才把時光留給精神生活,彼時的適宜,就多少顯得有些拘謹和悲涼。當然,對于那些粗俗平庸,熱衷交際樂此不疲的人,也許沒有這些煩惱。
但萬事皆有兩面,獨處久的人,會變得敏感,對一句話語、一些瑣事都保有敏銳的情緒捕捉,容易受到傷害,而久處生活繁雜的人,則完全不會注意到。作者為此提出的建議是: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立即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所說的話;勿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是在道德上還是才智上;對于他人的看法,應加強鍛煉自己無動于衷的冷漠態度和感覺。你和他們的關系是純粹客觀的。這些措施能使你與社會保持必要的距離。
- 2 -? 一些人生智慧
當一個人只希望成為他自己時,他的內在本質與其自身就是和諧一致的。因為給予他身體和精神素質的東西,都來源于意志,也就是他想要的東西。如果想成為一個不同于自己的人,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矛盾。這一點,在成長過程中,會有更深的體會。回顧過去或看向別人時,我們往往發現,不論是走偏亦或曲折,活得快樂且出色的,是那些最后成為自己本來樣子的人。他們真實、有趣、隨和且充滿活力,活得讓我們羨慕和驚奇。或許,這和迷茫時我們常聽到的告誡:“要找到真正喜愛并愿意為之努力的東西”,有異曲同工。
一個人的自身比她擁有的財產或別人對他的評價更能帶來幸福。這“自身”莫不過是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靈。為了任何東西放棄自己健康的舉動,都是愚蠢的。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天敵,生活基本都是在兩者之間擺動。困境貧窮時,我們痛苦;安逸富足時,我們又會無聊。痛苦時我們會奮力擺脫匱乏,人大部分時間處于這樣一個狀態。但當到達上層目標、隨著無聊襲來時,就千萬不要因靈魂空虛,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消遣或奢華,小心最后窮奢極欲,落得悲慘下場。最好的就是現在開始建立自己的精神財富,精神愈富有,留給無聊的空間就愈小。思想活力的源源不斷,生命才會愈久常新。
- 3 -? 不要庸俗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哲學大師把人定義的如此簡單明了。也許《孤獨通行證》這本書內復雜的論證推演我們難靜下來仔細學習,但閱讀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叔本華本人、或是各類哲學家、思想家、作家,這些歷史上的巨人,都傾向于尋求孤獨,且常常在作品中發出對此追求的感慨。如果就是這樣一分為二的劃分生活的選擇,那么與智慧人為伍,學習他們的教訓教導,總不會是個錯誤的選擇。
但選擇孤獨,并不是要我們靜止不動。孤獨狀態帶來的豐厚澤地,需要我們用其他的方式來開墾和創造。
重視閱讀,更重視獨立思考。讀書是獲取知識經驗的最佳方式,但讀書同樣是重復作者思維的行為。追求數量而放棄思考,會因所學膚淺不生根而最終遺忘,更甚時,頭腦會因受到太多他人思想的壓力而喪失活力,變得更加愚笨。所以作者強調獨立思考。在思考中,可以幻化知識于自己的血肉,也可以分辨好書壞書,不容易被那些“只為賺錢寫東西”的平庸作者用時髦話題吸引而浪費注意力。
現在社會繁雜知識充斥,人們熱衷各種閱讀學習的氛圍下,也許更應該要注意這點來甄別和審視。
寫作風格是一個人精神思想的外貌,能反映人的性格和品質。模仿別人的風格就如戴了一副面具,再美麗好看,被發現后都會讓人厭惡,因它沒有活力和生氣。費盡心力去模仿,又不能保證一直模仿有效,今天這種明天那種的風格變換,最后只會被人嘲笑。所以,寫作者應追求的是樸素自然,要相信,風格只是思想的剪影。言之有物,不賣弄自己多么富有思想,用普通的字詞說出非凡的思想、言簡義豐、少用形容詞,這些,對于成為一個好作者,均是最真心的忠告。
《孤獨通行證》這本書,是在嘈雜時給予我們寧靜,搖擺時堅定我們力量的一碗甘泉。請相信,我們在熱鬧中失去的,必將在孤獨中重新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