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播出勁頭越來越足,該劇沒有小鮮肉、沒有流量擔當,取而代之的是張豐毅、陸毅、吳剛、柯藍、張凱麗這樣近40位的資深戲骨。演員們都是被好劇本所打動,片酬都給了友情價。據業內人士透露,這部劇總投資在1.2億左右,但所有的演員總片酬卻只有4800萬元,都不夠眼下一個當紅偶像演員個人的片酬。(中國網4月8日)
在觀眾們看來,這些老戲骨們,也曾青春過,他們當年的風光程度,絕不遜色于現在的小鮮肉們,而從職業化程度以及藝術表現水準上來看,他們更是有著無法比擬的榜樣風范。而現在的一些小鮮肉,杖著青春年少,成名來的很早,也來的很快,僅憑一部戲,甚是一個片花,就可以一夜成名,然后馬上就可以打著滾漫天要價。而在另一方面,也正所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片酬來的很快,但演戲的青春當然也會走的很快,如果留心翻一翻過去電影期刊封面上的小鮮肉,熬到老戲骨的能有幾個?
演員這碗飯,既是藝術的飯,也是青春的飯。而在多年以前,它是合二為一的“綜合飯”,許多以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影片,如《偵查兵》《紅色娘子軍》《五朵金花》等,其中的主角,既是藝術的典范,也是青春的偶像。然而,隨著市場的分化與細化,現在的電影已不局限于這種“綜合飯”,而更多地是著重體現其中的某一方面,這使得電影中的主角可以很紅,但卻不一定是藝術的典范,同時,也使得一些電影的小鮮肉們演技很爛,但卻不一定影響影響他們的片酬。
然而,這并沒有對錯之分,而是一種電影市場分化的使然,隨著觀眾多元化價值的需要,整體上的電影,必然會被市場精細化分下去,而這其中,當然就出現一些需要小鮮肉們填充的空間,然而,他們卻并不一定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為此奮斗終生,需要的僅是眼前的高片酬,能要多高就要多高,在亮麗的青春面前,一切都不能打折,今天青春的高片酬,就是明天風光不再時的人生保險。
因此,如果將小鮮肉們的高片酬,放在短暫的青春時光中來考量,那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無可厚非。而反映到市場價值上來講,那也是一種必然,只要有足夠的粉絲和票房號召力,投資方就會滿懷希望地加碼,只要最后有觀眾買單,那就是實現了通暢的大循環商業操作。
而地于張豐毅、陸毅、吳剛、柯藍、張凱麗等資深戲骨來說,他們就是主流電影的頂梁柱,演的就是小鮮肉們演不了的戲,而這也是一種市場分化之后衍生的演技再次分化,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在一個鍋里吃飯,所以也就是沒有橫向與縱向的可比性,那是不同維度的象限之別。因此,對于40位戲骨總片酬才4800萬這件事來說,其實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的結果,這不可同日而語,當然就不必將“小鮮肉”與“老戲骨”的片酬對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