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兩旺的背后
轉眼來到二月下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跳槽旺季”了。無論是職場老司機還是剛畢業的小白,都期待著在新的崗位伸展身手,以求獲得更大的發展;各用人單位也紛紛掛起招牌,招攬人才。一時供需兩旺,好不熱鬧。
但是看似熱鬧非凡的招聘會,面試成功的卻寥寥無幾。企業和求職者之間,互相都沒有找到契合點。往往是公司這邊過完年一半人辭職,正常運營出現狀況;求職者那邊找不到工作,閑置了勞動力。這樣的情況,在二三線城市非常之多。
21世紀,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那么為何又會出現企業和求職者兩難的境地呢?說到底還是職業高速發展,企業與雇員之間存在了鴻溝。
企業認為應聘者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
應聘者則認為企業想要:任勞任怨,無償加班還要忠誠不二的員工。
那在2017年的新趨勢,應當如何去面對?
職業發展新趨勢
以前一說到工作,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穩定。但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工作的定義其實已經悄然改變。例如這幾年火速發展的:新媒體、O2O、直播、共享經濟等,在2010年之前從未耳聞。面對這么多新的就業機會,職場人士對工作又有哪些期待呢?
1、時間自由
現在上班跟過去不同的一點是:支持彈性上班,傳統的朝九晚六正在逐漸被新一代人類所擯棄。根據拉勾2016年報告顯示,“彈性工作制”的看重程度已經超過“五險一金”,這說明了現在的職場人更看中時間自由和身體健康。
同時,靈活的上班時間也更利于個人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實工作過的人知道,一天8小時上班,真正全情投入的時間可能只有4到6個小時,剩下的碎片時間是在喝水、聊天和玩手機中度過。不如自己安排時間,保持更高效率呢?
2、發展前景
如果你問10個應聘者,為什么想跳槽?會有8個回答你:原來的工作(公司)看不到前途,沒有發展空間。也就是說,穩定對于如今的求職者,已經不再重要,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才是王道。晉升加薪接大項目,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的三種機會。
特別是對于高校畢業生,工作有沒有挑戰性也是他們選擇的原因。那種流程簡單、性質單一的工作,他們往往不屑一顧。
3、自由職業者
斜杠青年,是過去一年火爆的名詞。即一個人以多種身份在不同領域進行跨界,利用自身能力整合資源的人。有做線下培訓的插畫師,有做設計的英語老師,還有做程序員的攝影師,他們中有兩個以上可識別的身份,而且還能變現成現金流。正因此,無數牛人借助網絡平臺發揮自己的優勢。
這樣一來自由職業者紛紛出現,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與公司(平臺)合作,實現財務自由,還不用受制于公司的條條框框。這對于90后來說,絕對是不小的誘惑。
對于企業來說,新趨勢下管理也有一些新的變化。
1、一切以結果判定
無論是國企事業單位還是私企,如今的工作看結果。做得好不好,是以業績考核為指標。分工精細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能,但工作內容卻又不確定,并且不斷迭代。一切以最終交付結果為準。
2、外包經濟
外包經濟也是企業的一種用工手段,將項目中一些可以外包的內容,如策劃、設計、運營等外包給專業的兼職人員或團隊負責,比長期管理一個自建團隊要輕松得多。
3、教練式管理
員工關懷和培訓輔導在很多公司越來越被重視,現在大部分年輕的職場人缺乏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像教練一樣使員工保持積極情緒,驅動前進是未來管理的趨勢。
優雅地突破瓶頸
望著招聘會上各種各樣的用人單位,你是不是有種茫然四顧的感覺?怎樣才能讓自己跟心儀的單位掛上鉤呢?筆者在這里分享下一些個人見解。
1、能力產品化
筆者有個同學是學美術出道的,這兩年收入唰唰往上躥。原因在于,這位哥們平時喜歡畫插畫,畫完了就掛到論壇去分享。時間一久本地有個畫家組織找上他,邀請他加入,那個時候他剛畢業不久準備找工作,就被推薦到一家公司去做設計,工資2.5k。
在做設計的過程中,他覺得每天單純做海報什么的太無趣了。就每天畫著一些pop漫畫,并配上一些很賤的文字,放到朋友圈吐槽。八個月后,另外一家做新媒體運營的公司找到他,希望他跳槽去做內容運營的插畫師,負責構思內容。底薪4.5k+業績獎金,還有五險一金。
在這個公司做了一年多,他晉升為部門經理,負責大方向的內容策劃。他開始每周策劃一個專題,從情感、工作到歷史、娛樂各個方面,而且他畫得漫畫人物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豐富,閱讀量和轉載量節節攀升,如今他的月收入超過一萬。
他總結了自己的獲勝因素:把能力變成產品化。把自己的繪畫能力變成一幅幅的作品,呈現在別人面前。任何事情,別人只看重結果,而且如果結果還能超出別人的預期,那么別人就會記住你,機會就隨之而來了。
在很多職場人身上,這一點其實很欠缺。大多數人不是沒能力,而是沒辦法把能力呈現出來,就像很多簡歷上能力這一欄,填得五花八門,卻沒有拿出成品,這就是缺少能力產品化的思維。
2、U盤型人才
U盤形人才,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即插即用。你無論到哪里,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多數求職者,還處在用自己的時間換報酬的階段,這個階段里單位的要求就是能做事,會做事。你能夠完成什么事情,決定了你的價值。
同樣是前臺工作,A整天刷微博、淘寶、朋友圈,抱怨沒事干;B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積極向其他部門的同事學習。三個月后B進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門,而A則被比她更年輕的C擠失業了。
如果不想被輕易替代,那就培養自己成為U盤型人才吧。
3、用結果說話
做事情是一個過程,最后的目的才是結果。想跟單位談條件,想獲得彈性上班時間和更高待遇,就必須用結果去談判,一個好的結果勝過一百句描述。
為什么大多數人喜歡看教程和干貨呢?就是包含了結果,讓你get到某些技能或者概念。同樣領導看事情也是看結果,無論過程多么困難、復雜,最后只要目的達到,一切皆大歡喜。反之,就是付諸東流。同樣是匯報事情,有的人說了一大堆過程,領導還是不清楚他在說什么。而有的人直接說結果,領導就明白了。擁有結果化思維,會讓領導更看重你。
4、投資自己,鏈接組織
大家可以發現,現在工作的性質跟以前相比,變化很大,每個崗位要求是越來越高。就拿人力資源來說吧,以前就是登記考勤,組織會議,面試人員等,現在還要培訓、績效考核、薪酬設計、勞動關系處理,如果沒有真正接受過學習,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
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后,就開始在工作之余,投入更多精力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以求在職場競爭中獲得先機。
除此以外,利用互聯網社群發展的趨勢,加入更多群體和平臺,將自己的個性化和優勢傳播出去,形成鏈接,也是一個大趨勢。除了兩點一線的工作——家庭之外,人們越來越不滿足局限于此,紛紛走出圍墻,去尋找更廣闊的天空,實現人生的不同意義。
不確定的時代,積極探索
領英《2016年中國人才趨勢報告》顯示,95%的中國職場人士對新的工作機會感興趣。而在每年的3、4月份,跳槽的比例將近5成,特別是年輕職場人。因為經濟壓力不大,依靠自我感受和興趣選擇就業機會更多,當然高流動性也代表著躁動、跟隨。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速度越快越要冷靜。在感興趣的領域或崗位,先做探索,感覺有機會再動,避免無意義地蠢動,浪費時間精力。
總結下,跳槽之前,先將自己的能力產品化,成為U盤形人才,培養結果化思維,最后主動鏈接組織,這樣面對就業新趨勢,你也能玩得轉。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