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知識?老師從兩個維度進行了解釋,一是長期,二是有用。
時間決定一切
我們總會說“人生就像馬拉松,跑到最后的人才是勝者”。以長期的視角來看,確實如此。但若以短期來看,則可能看不到究竟得到什么好處。因為就馬拉松而言,在前半程哪怕前3/4程的成績,與最終的結果也相去甚遠,加以引申就是沒有長期眼光的人是根本無法做出最終的正確判斷的。
所以長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察視角,同時也是我們為什么說要有耐心的原因。
有長期觀念的人才可以做到別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模仿的事情:閱讀很多書,量大面廣,持續鍛煉身體,對事情有著難以置信的耐心。
持續做下去,總會有所收獲。
工作累了,休息時我們可以看部電影,或是幾個搞笑段子,放松心情無可厚非。但若你只是在看電影看段子累了,才想到要去工作,那絕對會出現問題,因為長期來看,前者的電影會使你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后者的電影只會影響到你的具體工作。在短時間內差異或許并不明顯,但若是從長期來看呢?
很多人會說我不想考慮那么久之后的事兒,但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時間是一條射線,你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起點,而隨著事情的積累,一切后續的行動乃至思維都會成為慣性,而你之前的行為和思維會凝結成那個射線的起點,而這條以此為起點的射線會貫穿你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所以說你現在的一切決定了你的將來。
有人會問,那我應該學什么知識呢?我不知道什么事值得學習的呀?;卮鸷芎唵危葘W習那些長期來看一定是有用的事兒,比如讀書寫作健身理財,想想看這些,在短時間內不一定是你需要學習的,但從長期來看真的很重要是不是?
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
有些內容很有用,有些內容很沒用,比如明星娛樂,當然有人覺得娛樂也很有用,比如說是愉悅身心,對此我們不做評判,因為人生目標不同,則選擇的道路也有所不同。
我們談的是知識有用,這個有用就體現在吸收的知識可以在遇到問題時給我們以答案,也會體現在頭腦中,知識的配合使用使問題迎刃而解,這便是融會貫通,是更為重要的能力,也是我們不斷輸入的目標。
鍛煉自己的融會貫通的能力很簡單,除了學之外,就要反復的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道理我還能用在什么地方?經過漫長的學習和成長,我們的頭腦中也儲存了一定的知識,但只是儲存在那里,平時不懂得用。有時令我們十分棘手的一個問題被別人輕松的解決了,我們會驚訝:我也知道這個方法呀,但我為什么沒有想到這樣去做?對,道理你都懂,但就是沒有想到。知識還只是知識本身,沒有轉化為你的能力、你的技術,如果只是被動地等待融會貫通的效果出現,可能會等很久,甚至因你的頭腦中的概念過少而根本無法產生鏈接,也實現不了融會貫通。鑒于此,平時多主動地把頭腦中的知識拎出來看看,多問自己這個道理還能用在別的什么地方?讓自己對頭腦中的存貨心中有數,主動使知識之間發生聯系,實現融會貫通也會變的容易一些。
學習本不是最關鍵的,行動才是最關鍵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提到踐行的原因。長期、有用,是鑒別你所知道的究竟是否真的是知識的標準,不妨多去問問自己,或許你的學習就不會那么盲目、內心也不會那么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