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實在不愿意讀魯迅,不知為啥總不喜歡讀那些感覺咄咄逼人的作品,而魯迅以以往人們口口相傳的形象,在我腦海里形成的就是一個犀利,說話帶刀的人,總感覺讀了割得人肉痛。
其實以前讀閏土和祥林嫂的時候好像也覺得和其它一般故事無二,都當作故事來讀,還能讀出點興趣。結果年少時,作品經老師解讀,被加上層層寓意,這些作品仿佛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沒讀就覺得老深刻老深刻了,一想到老深刻我就生起了一種畏懼感,放在那打死都不想讀。
這種感覺好像就和那些古詩詞一樣,天天考各種各樣的寓意,什么技巧,什么手法,什么描述方式,還每個都不一樣,放在現在我都還怕,所以一直抗語文。(當然把這個比喻放在這有些不太適宜,魯迅本身就很反對這些科舉八股,對在這些制度下衍生地人恐怕也沒有太多好感,但詩詞歌賦所富含的審美情趣就這樣被砭得一文不值,也覺得不公。暫且認為不同時代賦予不同人的性格和思想態度吧。而中國的審美情趣和閑情逸致似乎在古代的那種社會環境中達到了高峰,而后被反八股反文言文一弄,幾乎在現代社會已經蕩然無存。現在的社會盲目追求快,卻少了能經得起歷史沉淀的美,我們總談中國缺乏文化自信,我們總說我們應該對我們的文化充滿自信,畢竟中國華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是很多國家所不能比的。但我們為什么仍然沒有自信呢?可能是因為那是在啃老祖宗的遺產,而自己本身卻是心虛的,畢竟斷片后的歷史文化,很少有人真正的撿起來了,所以曾有一位僑居日本的記者評價中國播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活似一個暴發戶。而國家文化的重要性大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向心力和凝聚力(這里不說文化創意產業,更不說抄襲、復制、泛娛樂。單說自己都沒弄明白的中華文化,你能馴服別人信服你嗎?沒有理解又怎能在其上結出果實)。而曾被批判沒有價值的儒道思想(現在很多人對儒道思想的認識同樣僅限于明清固化后的綱常倫理,可見破除舊文化威力之大。而今孔儒文化對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國人都沒有講明白,在國外宣傳孔子思想又談何容易,走出國門的人自身所帶的氣質往往是一個國家文化象征的活標本,那么在學堂里宣傳的文化,和在生活中接觸的人,誰更鮮明呢),儒道思想在那時能夠讓人們信服,可能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君子之道,孝廉文化等其實都符合了人的基本感情(而且真正去讀孔子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比人們想象的聰明得多,并不是只知道禮義廉恥的一個木魚腦袋)。而今保留遺傳下來最完整的文化可能就是官場文化。魯迅能想到在反對古文運動,鼓勵人們推翻舊制度時,新文化蓬勃一陣后,少年在文化學習無所適從,一腔熱血的鬧革命,而出現檢舉揭發,打老師,欺同學的問題嗎?這些說起來似乎已經很久遠,但我們貌似依然在它的余威下尋找答案。我們總覺得臺灣是彈丸之地,也嘲笑他們在選舉時居然會發生打架斗毆的事件,科學技術也被大陸甩了一節。而他們在九十年代開始重新思考臺灣文化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用繁體字,國文是從小必修課,我們能在選舉上打架嗎。有時候新不一定是新,舊不一定是舊。舊或許是古老傳下來的人生智慧,而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古老的建筑、壁畫、傳統習俗等,這些都是能夠讓人們找到根源的東西,否則人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如果這些都能被摧毀,那么所到之地何為依戀。但舊為新替,新漆粉刷舊樓宇,滿目皆新,過往皆無。那么新是什么呢?大概是孩童之天性,少年之獨立,中年之頂梁,老年之智慧,一切新應落腳于人之新。)
而后也不知怎么的,聽了一個人念詩覺得很好聽,然后沒事就放著聽,反而油然而生出一種欣賞的閑趣。聽著聽著就感悟出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有人述離別,有人征戰沙場,有人閑志,有人抱愛國之心,有人為功名利祿,有人愛田園野居,有人兒女情長,有人悟出人生哲思,有人抒發郁悶之情,還有人描述開然之感,其實都是人生百態的不同描述),并且還喜歡上了白居易。
選了魯迅《彷徨》這本書,是因為翻來翻去找不到其它的書了,就拿了出來,直接跳過《祥林嫂》,就從《在酒樓上》讀起,本抱著隨時放棄閱讀的心,卻從文中讀出了不同傳言中那么神化的感覺。(而讀到后來發現魯迅的風格誠然如大伙所傳的一樣。)
就像《在酒樓上》這篇中,作者長期寄居北方后回到南方,本來抱著竊喜的懷念之情,卻發現他曾經熟悉的東西都被翻新了,舊友已不在,學校也改換了名稱和模樣,這一切都顯得生疏,短短時間內原本懷抱的意興已索然。
其中覺得有一段話很喜歡,他說——覺得北方顧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邊的柔雪又怎樣依戀,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感覺這是很多遠離故鄉已久又客居他鄉容易感同身受的東西,就像曾經看到報道采訪城市的邊緣人群,不知怎么又想到最初從大陸移居到臺灣的那一群人,《巨流河》里寫本來很多人以為他們能回到收復的東北,他們原來的故鄉,最后只剩隔海灣相望,而作者再回來的時候,大概心境如上,物非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