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你要是說自己不愛健身、不愛跑步,好像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了。
我喜歡運動,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暴走……,就是不喜歡跑步——讀書那會兒考800米留下的陰影。
但我還是開始跑了,沒辦法呀:
- 年紀大了,需要通過運動來促進新陳代謝(說人話就是,希望自己年輕啊);
- 年紀大了,需要減脂(說人話就是,不想身材走樣唄)。
我是從2014年9月開始的。咕咚記錄的戶外累計跑量,至今總和還不到500公里(其中2014年9月到2016年底,一共只有274公里)。
從數據就可以說明,我是真心不喜歡跑;數據也解釋了,為什么到今天,我仍然體驗不到跑步達人們口中所謂的“要是不跑就渾身不舒服”的感覺。畢竟量變不到位,質變就出不來。
既然不喜歡,為什么還是選擇了跑步?
我一向是個特別有研究精神的人,對于健身、增肌、塑形、減脂、減肥、減重、飲食……這些問題,先是翻遍各路微博、知乎、百度以及網絡上能找到的帖子、網友的親身體驗(尤其要學會識別并排除減肥藥的廣告貼)、大神講解、視頻……
經過極其認真+艱苦卓絕+長達半年之久的研究(主要是前期思考力過剩、行動力不足),最終得出的這個結論:
要減脂且又不想練到腿部肌肉太發達(這部分本來已是我的強項了,我不能再練偏了更強化它),那么只有通過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來實現。
而這類有氧運動,以慢跑和游泳兩種最佳。
評估了一下,游泳似乎更不容易堅持(什么游泳館不開啦、泳衣舊了要買新的啦,每次要帶毛巾洗發水沐浴液太麻煩啦,天晚了出門不方便啦……太容易找借口的,不能選)。
這樣一來,就只有慢跑了。
從零開始試著跑
一開始肯定是跑不動的。那就走,快走。
咕咚記錄:我是從2014年9月開始快走的,整個9月、10月,一共走了4次,每次3.5公里。
2014年11月,我嘗試著走走跑跑再走走,僅一次5.3公里。
再次有記錄的時候是2015年8月(我這一年都特么干嘛去了),開始慢跑了,要領就是:跑得很慢很慢(甚至跟走差不多速度),但是,你要知道,你得真的是在跑,且不允許自己停下來切換到走。這段時間,學會了調整呼吸,再也不會喘成狗了。
2015年8月,整月都好勵志啊,一共有12條記錄。在第10條的記錄里顯示著:10.54公里,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連續跑到10公里,花了1小時23分,用時不重要,本來就是慢跑。但我能跑10公里了,這種喜悅不可言說,感覺就像一個不愛讀書的小孩,以前一直不用功,突然有一天就開竅了。
再后面嘛,有時一個月跑幾次,有時幾個月跑一次,反正沒譜,看心情。
好歹也算是跑起來了。人類一小步,我的一大步啊!
開始對自己有要求了
作為一個經常會反省自己的人,時不時也要盤點一下自己的缺點。
我發覺,在自己的歷史長河中,“不夠自律”這個缺點,好像一直在本子上沒有被徹底劃掉。隨著年齡增長,那句給中國足球的專用解說詞“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也一直讓我有所觸動,是的,留給我改正缺點的時間也不多了。
我想,我得治好這個“病”——跑步可能會是第一劑見效的藥。
想到了,就立即開始——這次,完全沒有拖延、絲毫沒有磨嘰。
第一個月是這么做到的
1、先定一個小目標:考慮到前面兩年多,累計才跑了300公里不到,于是在5月1日給自己訂了個“地板價”的計劃:每月跑50公里(半年也有300公里了,超過了之前三年的累計)。那也很了不起了呀。
我覺得這個計劃是一定可以實現的,如果跑不到呢,那就是我并不是真心想自律。
2、及時修正目標:到了5月16日,我意識到之前的目標太不科學了,明顯缺乏“治病”的誠意嘛。于是重新修正了一下,把跑量翻了一倍:每月跑100公里,半年共計600公里。目標細分到每次6公里,1個月至少跑17天(除去下雨或特殊情況的話,這計劃還算靠譜)。
3、行動:出門去跑,盡量每天都出去跑。
4、成績單:
正式開跑時間:5月14日(5月初去了張家界,天天爬山,天天2萬步、甚至3萬步,占領咕咚微信封面數日,其后遺癥就是,膝蓋有點疼,休息了幾天才正式開始跑步)
統計時間段:5月14日-6月13日
戶外實跑天數:20天,共計133.52公里(咕咚記錄)
下雨天室內橢圓機6天,每次不低于40分鐘
第一個月,目標達成!
最后聊聊“堅持”這個話題
從我之前兩年多的跑量還不到300公里,就可以看出,我是一個跟“堅持”沒什么關系的人。
這次決定開始有規律的跑起來,最初也是想挑戰一下自己。
因為看到太多人,在21天打卡、30天打卡、100天打卡的,我就想著,也悄悄的試個100天吧。
很多人喜歡通過打卡的方式去挑戰自己,但我不是很喜歡。
我覺得,如果我想跑,那不用打卡,不用通過曬給別人看,來刺激我自己繼續做;我想治的是“自”律。
如果我真心不想跑,那么每多打一天卡,就是多打一次臉!
我還是,就這么,悄悄地,開始吧。
記得,當我第三天跑出去的時候,家里人覺得很奇怪,說:“你好像已經連著三天都跑步了吧?”
我當時回應說:“嗯,是這樣的,我想試試,把一件自己并不是最喜歡的事,連續做30天,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我都不敢說,我計劃是100天來著:“我覺得,大多數人,堅持個10天、21天的,可能咬牙也扛下來了;但30天,不是所有人都會堅持下來。所以,我就想幫著他們一起體驗一下,持續30天會是什么感受,期間一定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最終要堅持下去。”
看到沒?充分說明,我之前從未連續跑過三天!
同時,我也被自己的回答感動到了,不就跑個步嘛,說得那么高尚,還幫人家體驗一下堅持30天——自己都從沒體驗過堅持30天是個啥好嗎!
但這個理由,不管別人信不信,我自己是信了。于是每天晚上,就相當自覺地換上鞋,以“人民的名義”出門去跑了。
** 跟自律在一起的,有個最形影不離也是最可怕的詞,叫“堅持”。**
前兩天看了李笑來老師對于“堅持”的解讀,這里必須分享一下——
- 若是某件事,你覺得需要努力、需要堅持才行(說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那這件事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注定做不成了、也做不好了。
- 一個腦子里滿是“堅持”和“毅力”的人,恐怕永遠在糾結,如何擺脫痛苦。所以,想不要放棄,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痛苦”的暗示。
【敲黑板】 無論做什么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個事情賦予重大的、正面的意義,甚至多重的重大意義。這樣才有可能讓自己不停地去做這件事,且越做越開心。從此以后,你也可以把“堅持”啊、“毅力”啊什么的,從你的操作系統里剔除掉了。
我之前找的那個體驗30天的理由,從意義上說,超越了跑步或是減脂的本身,所以才讓我每天都能跑出去。因為這不只是在跑步,更是在體驗“自律”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而且說好了跑完后,是要跟大家來分享的,貌似這樣的跑步更讓我有了使命感。
現在,又看到了牛人對于“堅持”的解讀,更加覺得,我得賦予“我的跑步”,更加重大且正面的意義,才會持續做,且越做越開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