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醴為淡酒,鬯為香酒。《說文》:“以秬釀艸,芬芳條暢以降神也。”以鬯為指標,最高酒器為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孔穎達疏引李巡曰:“卣,鬯之尊也。”然卣名乃宋人定,實為何物不詳。【注】鬯,香酒,奉宗廟之盛也。【書·洛誥】以秬鬯二卣曰明禋。【傳】黑黍曰秬,釀以鬯草。【詩·大雅】秬鬯一卣。
夏爵,《說文》:“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禮記·禮器》:“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禮記·效特牲》:“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論語·八佾》:“使酒味滲入淵泉以降神也。”爵有三細高足,便于加熱,以香氣享神,稱為“歆”。
因爵者,乃“觚,觶之通稱”(《禮儀·大射儀》胡培翚正義引韋氏曰),后世所謂爵者另指,改爵口為橢圓,謂之爵杯。
商周飲器觚。《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執觴觚杯豆而不醉。”
且熱酒祭神而飲涼酒。《楚辭·大招》:“清馨凍飲,不啜役支。”王逸注:“凍猶寒也。醇醲之酒,清而且香,宜于寒飲。””
唐 李匡乂 《資暇集·注子偏提》:" 元和 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雖十數人,一尊一勺,挹酒而散,了無遺滴。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觜、柄皆具。 大和 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同? ,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我國古代長期飲涼酒。而魏晉以降,名士服五石散,開始飲溫酒。中唐有“燒柴為溫酒”“林間暖酒燒紅葉”。溫酒之風漸盛。到宋代,有完整酒具即酒注,溫碗,酒盞,酒臺子四件構成。酒盞和酒臺子合稱臺盞。《遼史·禮志》“扌晉笏(注1),執臺盞進酒。”
注1:《晉書·輿服志》:“所謂扌晉jin紳之士者,扌晉笏hu而垂紳帶也。”扌晉紳:亦作“縉紳”、“薦紳”,扌晉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
葡萄酒,漢通西域后傳入我國。
元代始有蒸餾酒。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識》“燒酒元時始創其法,名阿剌吉。”“大熱,有大毒。”(《飲膳正要》)
貯酒之器,唐宋以降,用長瓶,又名經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