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習慣性情緒束縛

文/自由卓越的DC

在正文開始前,請允許我送上一首《自由之歌》:

自由,是我一生追求的品質。

以前,我一直在外部世界尋找,

結果,收獲的更多是失望,

似乎,沒有這樣一個地方讓我永遠感到自由。

于是,我問自己:什么是永恒的自由?

直到,我恍然大悟:自由就在我的內心。

其實,當我解開了內心我對自己的束縛,

自由,就與我常伴了。

和很多人一樣,在過去的成長中,我也開心過,也痛苦過,對于情緒的體驗是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當我對情緒的理解層層深入時,我開始更加懂得如何愛自己。就像詩中所說,我不再依賴外部世界給予我自由,在內心深處,我解開對自己的束縛,體驗到一種永恒的自由。

12個“小我”和12個“真我”

12個“小我”

所謂“小我”(ego),其實就是“假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與“小我”相對應的是“真我”(true self)或“我的卓越性”(greatness)。小我的本質是情緒阻力,源自于早在我們語言前就形成的習慣性束縛。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情緒沖擊,為了避免或減少痛苦和恐懼的體驗,小我一直在努力地捍衛著自己。如果你稍加留意,會發現因小我產生的情緒阻力無處不在,無論是你自己還是周圍的人。

湯姆·斯通(Tom Stone)被譽為“全球情緒能力運動”先驅,他發現了人類情緒問題的真正潛在原因是12種在語言前就產生的習慣性束縛,其稱之為束縛人類的核心動力。下文將對這12種習慣性束縛,或稱12個“小我”的表現和形成原因進行說明。

第一類:拒絕充分感受事物(抵抗)

1)拒絕充分感受事物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都有過情緒崩潰的經歷,我們哭得是那么的傷心,心里是那么的難受,從此對情緒崩潰懷有一種恐懼。于是我們做出了一個感受層面的回應性的決定:為了避免再次在情緒中崩潰,我們要壓抑內心的感受,限制自己與生俱來的感受能力。希望以此來避免強烈的情緒沖擊,將情緒崩潰的可怕經歷最小化。這個感受層面的決定,似乎是在形成語言能力前的我們最容易做出的選擇。而這恰好是我們實施各種逃避感受的策略的開端,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內心不舒服的感受。拒絕充分感受事物有3個主要表現:忽略直覺、判斷、逃避當下。

2)忽略直覺

在我們小時候,懷著好奇和勇氣,去探索各種新鮮玩意兒,我們在家里墻上肆意地揮灑著創意,然而,父母似乎一點不像我們那么熱情,更糟糕的是,我們因此受到了懲罰。父母原本是愛、支持和鼓勵我們的,而現在卻讓我們感到了背叛、傷害、害怕、恐懼和憤怒。類似的經歷不需很多,我們就開始產生一種恐懼:害怕直覺和創意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沖擊。于是我們又做出了一個感受層面的回應性的決定:忽略直覺或不相信直覺,并逐漸將其固化成為了我們的行事習慣。類似的習慣還有:對沖突的恐懼、對自我堅持的恐懼、對自我真實的恐懼,尤其是在他人可能不喜歡我們所做的事情時,對表達創新想法的恐懼。

3)判斷

在我們的內心,原本就存在著一些不舒服的感受,這些感受源于內在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或尊重。我們會趨向于把這種需求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當我們看到一些和我們內在需求相沖突的行為時,這些行為會再次激發起我們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害怕隨之而來的情緒痛苦,不敢面對或處理它。于是,我們趨向于在感受層面做出回應性的決定:設法避免內心不舒服的感受。因此,我們很自然地運用起判斷這一策略,針對其他人或事來表達反感和評判,而避免去感受我們自己內在的感受。因為判斷別人很容易,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人們自我判斷也判斷他人,我們很早就通過觀察和效仿學會了這種行為方式。似乎當我們給其他人或事貼上了某種標簽,就可以減輕我們內心的不舒服。

4)逃避當下

有時候,我們內心產生了某種強烈情緒,而我們深度習慣于拒絕或避免去充分感受這種情緒,這時我們就留下了“沒有被完全體驗的強烈情緒”。情緒的能量若沒有得到有效釋放,它就一直會存在,就像“情緒的垃圾”一樣,堆積在我們體內。每當我們拒絕充分感受時,就會積累下一份未處理或未完成的情緒能量,日積月累,形成一個“數據庫”。而這些“情緒的垃圾”不會就此罷休,事實上,它們一直很躁動,每當我們允許自己處在當下時,這些強烈的情緒就會闖進我們的意識,要求被完全感受。然而,我們害怕太過痛苦而在其中崩潰,感覺自己做不到。于是,我們采取各種手段去逃避當下,如轉移情緒的藥物、嘗試成癮行為等,把自己沉浸在過去或未來的故事中,這樣就可以不用去面對過去殘留的痛苦和恐懼了。

第二類: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依賴)

5)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

也可理解為在虛幻中尋找存在感。當我們還是胎兒時,完全依賴臍帶從母體汲取營養來滿足生長的需求。當我們呱呱墜地,剪開了臍帶,離開了母體,我們仍然感覺媽媽是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已經習慣于依賴一個媽媽的身份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當我們開始獨立體驗這個世界時,發現我們的需求不能像以前一樣得到快速滿足,因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我的一部分缺失了。我們開始產生一種恐懼,害怕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無法生存下去,害怕自己得不到愛、關注、認可和重視等一些你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這個現象很普遍,即便是在條件最好的家庭當中,我們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完全地滿足。這導致我們陷入了一種感受層面的誤區:如果我的需求得到滿足,我就可以最終感到完整和完全。于是,我們開始了尋找完整的旅程:努力去追求一個目標或滿足一個欲望,但感受不到真正的完整,再嘗試追求更高的目標或滿足更深欲望,仍然感受不到真正的完整……,這似乎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循環。事實上,無論多少愛、關注、金錢、時間、財產、經歷、成就、認可和任何事物,都不足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和完全的。為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原本就已經是完整的和完全的了,從來就沒有缺失過什么。我們所追求的完整感,是想象中錯覺,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感。我們本已具足,真正缺失的,是對“我是誰”的直接體驗,即純粹的覺察。純粹覺察是“我是誰”的自然本質,真正的完整感或存在感就存在于每個當下的純粹覺察。在外尋找“我是誰”終究沒有永恒的答案,向內探索就能體驗真正永恒的我的存在。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也有3個主要表現:誤把需求當成愛、抵制變化、限制自我表達。

6)誤把需求當成愛

由于核心情緒中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本質,我們認定只有需求得到了滿足,才是完整的人生。這種根深蒂固的信念讓我們混淆了對需求的滿足和對愛的體驗。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愛就是讓我的需求得到滿足,“如果你愛我,你就要……(滿足我的需求)”。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是在用需求“綁架”愛。滿足需求就是單純地滿足需求,它并不是愛。愛,實際上是一種存在狀態的體驗,并不在于付出和回報本身。被愛的感受和完整的及完全的感受是相同的,是我們在母體內所“享受”到的感覺,完全地被愛,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完整及時地滿足。當我們離開了母體,我們害怕得不到愛,于是我們努力地在外部尋找愛,通過需求得到滿足來感受被愛的感覺。當我們體驗純粹的覺察時,體驗到的是一種純粹的愛的狀態。這是唯一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這意味著愛不依賴于你外部的任何事物,你只是自然而無條件地處在純粹的愛的狀態,你的存在即是愛。

7)抵制變化

我們都渴望擁有穩定的、無憂的和安全的生活基礎。于是,我們希望有一些可以依賴的并且不會改變的東西。然而,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變的。我們普遍存在害怕失去“我是誰”的定義、害怕失去自我認知的恐懼。因此,我們趨向于用一些似乎不變的外部事物來定義“我是誰”,即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時間長了,我們就變得依賴于這些外部的事物,覺得它們就是我們自己的身份定義。事實上,似乎任何在我們身邊長時間存在的事物都會成為我們身份定義的來源:你的職業、你的名字、你的地位、你的學位、你的身體、你的財富、你的聲譽、你的愛人或孩子、你的習慣、你的信仰、你的價值觀,等等。有一些身份認同的獲得也許源于過去的情緒痛苦、回應情緒或是習慣性束縛的模式,當我們認同了這些外在的定義就是“我是誰”的身份定義時,就會產生害怕失去這些定義的恐懼。但是,在這些事物中,沒有任何是不變的,變化是大自然的規律。當我們的定義受到“威脅”時,就會引起我們的恐懼和反抗。為了保護這種自我身份認同,我們就會抵制變化。其實,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對唯一不變的存在狀態的體驗,而這種狀態就存在于我們自身內在不變的自然本質中。改變需要二元或多元才能發生,而在純粹覺察中,我們覺察自己本身,沒有任何可以去改變的東西。這是我們可以擁有的唯一穩定不變的參照,它總在當下,不會迷失,這是唯一真正可實現的穩定狀態。

8)限制自我表達

由于核心情緒中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本質,我們錯誤地將與他人的關系定義成自己的身份,作為“我是誰”的一部分內涵,我們渴望被他人喜歡、接受或是認可。當這種感受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害怕會失去與他人的鏈接感的恐懼。久而久之,我們變得深度習慣于此,這些外在的鏈接感就成為了我們丟不起的一部分。當我們的自我表達有可能威脅到這種鏈接感的時候,我們就會猶豫或退縮,限制自我的表達。除此之外,我們還害怕其他人甚至一些根本不認識的人會不贊成、不喜歡,甚至批評、指責我們。此時,我們產生的是對其他人會批評不喜歡我們的創意的恐懼。這種恐懼阻止了我們有創意的表達或想法。“如果他們不喜歡我的作品怎么辦?”“如果有人批評我的創意怎么辦?”“我還是忍忍吧,不要表現出來,這樣就沒有風險了。”在過去的經歷中,有人離開我們、不支持或不再愛我們,當我們有力地自我表達時卻遭遇“潑冷水”的批評或羞辱,這些都會讓我們學會躲進限制自我表達的墻角。

第三類:試圖強行促成結果(回應)

9)試圖強行促成結果

在我們出生后與獨立成人的經歷中,存在著對孤立感和分離感所產生的恐懼和創傷。這些創傷有些已經讓我們形成了自我定義,成為了小我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每個人都感覺到他們就是各自的人生故事、成就、失望、創傷、快樂和所有其他經歷的集合。這個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我們開始需要這些種種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我們變得離不開這些自我定義。為了讓這種存在感得到持續滿足,我們趨向于相信:我能讓我的生活按照我想要的方式發生,我創造自己的現實。我們的身體、大腦、性格、想法和行動等看似“無所不能”,這讓我們相信“人定勝天”,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別于自然的高級存在。當我們有這樣的身份認知時,我們就趨向于試圖讓事情按照我們的方式、按照我們的時間表發生!由于我們對事物的控制欲望過于強烈,導致我們讓自己過于“努力”,期待著“努力”可以帶來我們想要的結果。然而,這往往讓我們在強迫、糾結和痛苦中掙扎。事實上,自然的法則在運作一切,即使我們的身體、大腦和性格似乎都與整個過程相關,也其實都是自然法則的運作。在自然中,一切都是用最少的力、以最完美的時機發生的,這是宇宙的最省力法則。試圖強行促成結果也有3個主要表現:排斥其他觀點、編造解釋、對環境反應過度。

10)排斥其他觀點

當我們只認同以自己的方式去看世界的時候,就會排斥其他觀點。此時,我們特定的信念就會成為自我定義的一部分。我們的自我認知依賴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當其受到挑戰或冒犯時,我們就會產生失去自我認知感的恐懼。這讓我們變得非常脆弱,每當我們允許自己用新的方式開放地看待事物時,就會擔心自我存在感受到威脅。我們經不起對其他的看事物的方式開放,因為這樣會過于威脅我們的自我存在感。于是,你的方式就成為唯一的方式,不但是對你自己而言,你認為所有人都應遵照你的方式。你就持續地關閉自己的內心,持續地孤立,感覺自己是對的,而世界上其他的蠢人為什么就沒有像你一樣看事情。排斥其他觀點也是世界上大多數爭論、爭斗和戰爭的根源。所有形式的原教旨主義都具有這種表達形式。偏見、歧視、宗教戰爭、種族歧視以及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的真正根源都在與此。

11)編造解釋

基于試圖強行促成結果的核心動力,我們趨向于通過編造故事來完整化我們對事物的期待,而這種期待源于我們對事物控制感的渴望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些故事也許與過去的經歷和未被滿足的期待相關,也許與把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投射在未來相關。無論這個故事是關于過去的還是未來的,它們都會吸收我們的注意力,占據我們的大腦,似乎故事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們經常活在故事中而無法專注于當下。在這個習慣性束縛的背后,同樣是我們對自己作為可以創造自己現實的“行動者”的身份認知,我們將自我的思考和智力作為自己的標簽了,只憑智力理解和理智決定。當事物的結果沒有按我們的意愿出現,我們就產生了回應情緒,我們趨向于用編造故事來讓事情的“意外”結果和我們的回應情緒變得合理化、可以被理解,好讓我們沒有被滿足的期待得到安慰。然而,太多人花了太多時間去嘗試“編故事”,卻很少活在當下時刻。編造解釋的習慣性束縛主宰著我們的經歷,讓我們深陷于故事中,直到我們能夠將自己的覺察從故事的標簽中抽離。

12)對環境反應過度

當我們過度認同于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期望生活按我們想象的那樣呈現。這些期望來自于我們在大腦中編造的故事,與現實是沒有連接的。當我們陷入期望中時,就會幻想,宇宙將按我們想要的方式去安排好生活。當宇宙沒有照做時,我們就會產生憤怒、失望或是其他很多情緒的過度反應。這些過度反應將我們深深籠罩在情緒的回應能量中。我們堅持對我們的期望、產生期望的故事以及我們“合理化”的情緒回應的認同。我們沒有把事件和我們對事件的回應區分開來,換句話說,我們認為事件和我們對事件的反應是一回事,似乎事情有了這樣的結果,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反應。這個習慣性束縛與過度情緒反應、期待沒有得到滿足的創傷相關。

這12種習慣性情緒束縛普遍地存在于人們當中,它們非常微妙,卻又根深蒂固,非常強大。識別與理解這些情緒束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整自己,充分樂享生活。情緒能力,可能是你在生活中能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它就像電腦操作系統層面的改進,它會讓你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得到提升,也許比你學習到的其他任何東西的效果都要好得多。

-END-


參考文獻:《精通情緒:充分樂享情緒之道》【美】湯姆·斯通著;《CPCP國際職業教練認證課程》【美】鄭振佑 著,如感興趣,向您推薦閱讀。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本文對您有幫助。

尊重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簡書】自由卓越的DC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瑞王府。 “阿越,那日的刺客可查出什么線索了?”太子赫連昱問。 “他們手法狠厲,被俘后便咬破了含在嘴里的毒藥自盡了...
    成桑閱讀 49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