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兒子開始能坐到餐桌前,像個“ 人” 一樣的看大家吃飯。記得哪里看過,小寶寶學吃飯的第一步就是“ 看”, 讓TA看到別人香噴噴的咀嚼,然后流出一串串口水,吃的欲望就產生了。 那么,輔食開始添加,也會讓他自己做些“ 力所能及” 的事。比如自己拿著一個黃瓜片,一塊餅干,自己拿著奶瓶喝果汁,用杯子和勺子的機會也慢慢多了起來。
當然,對于媽媽來說,這樣的練習只會導致一個后果: 雜務成倍增長。 一次次彎腰揀被他扔在地上的奶瓶,一次次收拾桌上和地上的一片狼籍,一次次把他的手和臉擦了又擦,一次次衣服換了又換。就連洗澡,也可能變成每天三次以上,因為每餐飯吃完,他的樣子基本已經慘不忍睹了。
即便如此,你也不要指望看到孩子有多少進步。這些雜事不僅要做一天兩天,可能在成千上萬次的彎腰從地上拾起奶瓶后,有一天,他才終于可以穩穩當當地拿著它喝水,才會喝完水之后又穩穩當當地把它放在桌子上。
就是這樣,我們沒有辦法在孩子的身上期待神速的進步,TA的每一小步的前進,都需要媽媽成百上千步的努力來成就。
記得多年以前,朋友給我介紹過一本書。書名和作者都已忘記,卻記住了書的主旨大意。它主要是說人想要做成一點事,只有一條途徑,就是重復,單調地、成千上萬次地重復。 不浪漫,也不美好。雖然郎朗在舞臺上的那一刻星光閃爍,但他優雅的仰頭姿勢,就是幾十年反復練習的結果。
因此,孩子成長中需要學習的任何東西基本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的年齡幼小,無法自我約束,更不能做到獨立、長久地重復什么事情。這時就需要媽媽的決心、媽媽的堅持、媽媽的毅力。 但你千萬也不要指望你的付出就會有明顯的收獲,有時甚至很久不會有任何收獲:因為自己面對的還是一個活蹦亂跳的人,一個越來越有自己主意,雖不能明白未來的意義,卻自信可以做好現在的小人。這種時候,媽媽的重復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靈活的方法。
“ 庖丁解牛,近乎于道。” 這是莊子對于熟練的解釋,而杜威也曾經說過:藝術即經驗。 任何他人看上去的美好,都是他忍受孤獨與寂寞,一遍遍地練習和重復的成果。
小妞自從開始有目的地讀書以后,我更加確信了這個道理。 陪伴孩子閱讀只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她早日開始獨立閱讀;二是讓她愛上閱讀,養成一生讀書和學習的習慣。想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首先要學會認字。 因為她的特殊情況,需要同時學認漢字和英文,因此每天就需投入更多一點精力。
開始的時候,我犯了一個錯誤。用教她認漢字的方法去認英文。其實,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英語是我的第二語言,從十幾歲才開始接觸,并且一開始就是讀和背,不會說。而對于女兒來說,英語和漢語是一樣的,她都可以說,也可以聽懂,但是都不認識字。所以,她學習讀英文要像母語小朋友一樣學: 學讀音(也就是我們原來的音標),然后拼在一起,這樣讀書時,她只要可以把那個詞的讀音拼出來,就立即可以知道它的意思,因為她已經會說了。
在我看來,很簡單的拼讀,對她來說,卻比登天還難。我至今沒有弄清楚為什么會這樣,或許是年齡還小,也或許因為她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漢語就是完全另外一種學法)。 她很快就可以說出26 個英文字母的發音,每問就可以準確無誤地說出,我們也慢慢地在學字母組合讀音。
這些都不是難題,困難的是她就是不能把一個單詞從左到右拼起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到cat, 她可以分別說出c, a, t的發音,然后讓她組合起來,她可能就會說dog. ?這樣,我就每天都會重復地和她讀,一天一天,記不清有多少回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我異常絕望: 為什么這么簡單的事情,她就是理不清呢?
在堅持了幾個月后,猛然一天,她好像突然腦門開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簡單一點的詞,自己都可以拼出。
我終于可以稍微地放松一點:原來她是可以走到這一步,只是慢一點,需要我來來回回走上千步來推動。
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很小的例子,幾乎所有的事,都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孩子每學會一點什么,我都要自己重復無數遍,她也要重復、不停地重復。當然,這個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孩子感覺更有趣味,我還需要挖空心思,不停地尋找方法。我想這一點來說,很多媽媽都有同感。
寫到這里,甚至都要被自己感動哭了,也覺得人生真是不易,育兒之路異常艱辛。孩子們也是可憐,小小年紀,就要被套上這樣的“ 枷鎖。”
這當然不是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人生的美好正在這里,如果人可以與孤單和寂寞相處融洽,堅持如一地做好一件事,TA就有能力hold住一切繁華熱鬧,也不容易患得患失,更不會在人生之路上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