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準風月談》中有一題叫《喝茶》的隨筆,其中“有好茶,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一小段品茶語錄,引人去細尋品茶時的“特別感覺”。向來講品茶是一種文化,每每看溫文爾雅的舉止、淡定優美的泡茶者喝茶者,猶如看到其內在的修養、看到精致的生活、看到享受和熱愛生活的心境。
而我從來不講究喝茶,也基本不懂茶文化,渴了,來上一杯白開水。
從朋友處偶然得了一罐烘豆茶。“烘豆茶”又名“熏豆茶”,也被稱作咸茶。 即用烘炒過的青毛豆泡成的茶。聽說吃烘豆茶有很多講究,諸如水要現燒,茶葉要嫩,烘豆要青,佐料要全。整一道烘豆茶的內含確實是十分豐富的。略帶一股熏香的青豆;用細鹽腌漬過后微澀,卻沁人心脾,清香濃郁的棖子皮;橙黃鮮艷營養豐富且清爽的胡蘿卜絲,混合的野生黑白芝麻,有的甚至要更多。
喝慣了此茶的朋友跟我描述起這烘豆茶,他說這茶如天地間的精靈,最能代表他家鄉的靈氣。飲下這極具地方特色,且色、香、味齊全的解饞茶,等于第一時間了解他生活的那地兒。
朋友也講了這茶的味兒,那是合著清淡的咸味,沖進嘴里,慢慢地香純如幽蘭,回味經久不息。朋友告訴我,烘豆茶重在“吃”不在“喝,吃到最后要求帶佐料一起吃完了才算盡興。
杯口略傾斜,用手掌輕輕叩擊,杯底的棖子烘豆胡蘿卜絲......就會沿著杯壁一點點滑下來。最后統統倒入嘴里,細嚼慢咽,棖子皮清香撲鼻,酸酸咸咸的能暖胃;野生的黑白芝麻咬起來嗶嗶啵啵的滿口生津,香香韌韌的青豆味道在唇齒間緩緩游走。
這輪到我頭一回喝這烘豆茶。
電壺里的水燒開了,取透明玻璃杯一只,杯中放入綠茶一小撮,加入烘豆茶的佐料,將開水倒滿杯子的2/3。一杯熱騰騰、香噴噴的烘豆茶就大功告成啦。接下來就是端著茶杯,放于書桌前。眼睛一直盯著杯內佐料,忽然間各種姿勢的翻滾鬧騰,又忽然間各種混著水珠氣泡悠悠閑閑。 再看那撮茶葉在滾燙的熱水中歷練、翻滾、漸漸舒展,最后沉落杯底。
等我捧起杯子,尚未沾唇,一股青豆、茶葉、芝麻、棖子皮混合而起的醇香撲鼻而來,足夠令人口舌生津。輕啜一口,茶水的溫度剛剛好,這溫度迅即由唇齒傳導到口腔、喉頭,再緩緩流淌到胃中,進而擴散到四肢百骸,全身都暖意融融。而茶的味道,一下子少許有些不適應,頗有些五味雜陳的感覺。感覺有點象八寶茶,又比八寶茶來得香,確實獨特,遠比開水加茶葉沏出的清茶之味更醇厚豐富。接下來便是極為爽快地喝完它,又連著喝了幾口清水,倒生出一種風輕云淡的感覺。
在晚飯后,又泡上一杯淡淡的一絲香咸的烘豆茶,加上自己做的桂花糖糕,放一曲柔和的高山流水,默默品味:棒一杯熱手心,喝一口暖心窩,聞一下鼻竅通暢。
于是我開始注意這特別的烘豆茶,因為它與我們平時“清茶一杯”的飲茶方式和審美意境是如此的不同。知盞間韻、識茶里味,方為懂茶人。你若愿等,茶真不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