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4年,金粉世家要再次翻拍了,翻看當年的劇照,17歲看這部劇時的心情又再次回來了。雖然劇情已經淡忘了很多,但還記得金燕西對冷清秋的窮追猛舍,記得結局分開時的落寞。
17歲時愛上了這部劇,最喜歡的情節就是金燕西追求冷清秋的橋段,那種執著和不顧一切讓我當年的少女心騷動不已。我想這就是完美的愛情了吧?不管結局怎樣,僅僅這樣一段愛情都足夠一個人回味一生。我當時想:金燕西的行為應該是男生們的本能,當他們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女孩,都會不顧一切沖上前去。就像高一時候給我寫情書的那個男生,高中三年時間,幾乎每天我都能在上學路上和他“偶遇”,但作為一個十足的乖乖女,我是不會給這樣一個“差生”任何回應的。時至今日,我們早已天各一方,連當年的情書也杳無蹤影,因為我在看完情書的下一秒就把它撕了,沒有告訴任何人。三年時間,沒和他說過一句話。現在回想起自己當年的決絕,我都覺得自己很可怕。當然,后來再也沒有遇到像他那樣追我的男生。
當年的我不懂婚姻,也沒有想過為什么那么相愛的人結婚沒多久就分開了。現在,我年過而立,也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很想重溫一下當年這部劇,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這次重看,才知道張恨水之所以把前半段寫得那么燦爛美好,是為了讓結局的悲涼感更突出。其實整部劇都在圍繞著一個“悲”字,前面的快樂都是鋪墊。當悲傷來臨的時候,才知道快樂是多么短暫而飄渺,當童年、少年時代的快樂漸漸遠去,留給我們的是痛苦而顛沛的人生。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即使偶爾有短暫快樂,也往往帶有不真實感。
結婚是為了長久的在一起,但為什么人擁有了摯愛的人后不是和她天天廝守,而是終日不歸家,寧愿和酒肉朋友天天混在一起?我并不懂男人的心,可能這也有清秋的原因:不會說甜言蜜語,沒有生活情趣,甚至連一點活力都沒有,天天只知道讀書寫詩,怎能栓住一個少爺的心?而燕西,終究是個紈绔子弟,當年愛的死去活來是真的,如今冷漠決絕也是真的。但直到分開,他都說自己是愛清秋的。個中曲直,我并不能理解。
“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香銷在風起雨后,無人來嗅……”清秋一直是那個靈魂帶著香氣的女子,但從此她只是淹沒茫茫人海中的一個普通婦人,為生存而奔波,在亂世中掙扎。也許轟轟烈烈的愛情和細水長流的生活是不能兼得的,愛情中的她太完美,以至于人們不能接受婚后的她逐漸顯現的瑕疵。而對于燕西,他只知道自己愛著白月光,卻不知道怎樣和一顆米飯粒廝守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