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關于落榜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游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鶴沖天》柳永
故事是這樣的:那一年,年輕的柳永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胸有成竹,勢必一舉奪魁。但是,現實總是太殘忍了,他竟然名落孫山。一氣之下,他填了這樣一首詞。
黃金榜上,我不過是偶然失去了狀元的頭銜。看來清明的時代,君王也會錯失賢才。未來該何去何從呢?既然沒有好的機遇,不如就此隨心所欲,何必患得患失。做一個風流才子,即使身著布衣,也不遜色于王孫卿相。
歌姬舞女居住的街巷里,有擺放著丹青屏風的繡房。那是我意中人住的地方,值得我尋覓求訪。與她們相偎,快意風流,是一生最大的歡樂。青春那么短暫,我寧愿用功名換一杯淺淺的美酒和耳邊低回婉轉的歌唱。
后來這首詞輾轉到了皇帝的手里,皇帝看完怒不可遏,而這時柳永竟然又來參加考試,皇帝無奈,寫了一個小紙條個柳永,上面只有十個字: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對于一個考場失意的人,我推薦讀柳永的這首詞,似乎對人家不太負責任。畢竟,柳永填完這首詞就被朝廷給封殺了。
不過,我推薦這首詞給你讀,不是要你學柳永消極懈怠,藐視功名,而是讓你去體味他的恣意曠達,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要你學柳永去尋花問柳,而是讓你理解他的不負青春,快意人生,畢竟有些事20歲不做,60歲就再也做不了了。
李白、杜甫、孟浩然、曹雪芹這些人都落了榜,但落榜并不妨礙他們成為一個巨人,一個偉人。
02.關于失業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
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馀汴水東流海。
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
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梁園吟》李白
你再失業也失不過李白。
李白二十多歲從四川老家出來游歷天下,到了三十歲來到長安城,想要實現自己人生的三大愿望之一的“出仕”。只可惜,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官場的套路永遠是不相容的,一蹉跎,便又是十年。直到公元742年,也就是李白四十二歲的時候,他才遇到了肯為他轉身的兩位導師——玉真公主和賀知章。李白終于走進了翰林院。
然而,走進去了李白才知道,貴圈很亂。沒完沒了的潛規則把他的一腔熱血和滿腹才華踐踏得不像樣子,于是李白開始摔吉他,放狠話,借酒消愁。終于,那些圈里的老油條都被他得罪光了,連一開始很賞識他的唐玄宗也對他失望透了,李白被“賜金放還”,逐出長安。
李白向東來到宋州的梁園,與朋友開懷暢飲,賦了這首《梁園吟》。
詩里提到了很多有名的古人。有不食周粟而餓死的商王族伯夷和叔齊;有戰國時叱咤風云,如今墓地卻被農民耕種的信陵君魏無忌;也有曾經文學大咖司馬相如和枚乘,他們都在這梁園里風光無限過,可現在他們的影子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你再看看我李白,雖然被逐出了長安,可是我登著高樓,飲這美酒,歌女給我唱著小曲兒,平頭奴子為我搖扇納涼。這樣的人生,不也是很愜意嗎?
我并沒有就此消沉萎靡,人各有命,不必憂愁。我暫為隱士,但仍對未來充滿希望,就像當年的謝安一樣高臥東山,一旦機會來臨,再出來兼濟天下。
失業的時候,你應該學學李白,一面藐視坎坷,一面傲視未來。
03.關于情變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蘇軾
這首詞具體作于哪一年,已無證可考。又是因為什么讓蘇軾生發了這樣的感慨,也不知是哪一樁哪一件了。畢竟蘇軾這輩子,事業和感情上都遭遇過不止一次坎坷。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惠州期間,那我倒想起一件事。
蘇軾到惠州的時候,他的前兩任妻子王弗和王閏之都已去世。蘇軾對這兩位妻子情愛頗深,所以一直難以忘懷。有一天蘇軾心情不佳,讓他的小妾王朝云來為他唱這首詞。朝云剛一開口,便淚眼婆娑。蘇軾問她何故,朝云說:“奴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此二句。”蘇軾一下子又找到了人生知己。
詞的上闕的主題是死亡與新生的哲學關系。殘花落盡,柳棉不飛,是象征死亡的衰敗,大多數詩人都是用落花去傷春的。東坡卻不然。一個瀟灑的、曠達的、豁然的人,看到的是殘花背后象征著新生、象征著青春、象征著生氣的青杏與無盡的芳草。
然而,春究竟還是去了。墻里的佳人,不僅僅是佳人,她還是這曼妙的春色,是人間的一切美好。這美好,不屬于任何人,留也留不住,你的多情只能被她的無情所惱。我們所能做的是:她在的時候欣賞她,她走的時候對她的背影說一聲彼此珍重。
?雖然這首詞很有可能與愛情無關,但‘天涯何處無芳草’總是會給你希望。
04.關于衰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浣溪沙》蘇軾
是的,又是蘇軾。我是那樣愛他。
公元1079年,蘇軾攤上了官司。‘烏臺詩案’讓他在牢獄里待了足足103天,還險些喪命。出獄之后,就被貶到了黃州,迎來了他人生的谷底。這樣的坎坷讓才四十歲出頭的蘇軾覺得自己老了。
在黃州的生活是不如意的,不如意到他要買下一塊田地,自己耕種,自給自足。有一天,大概是因為心情、氣候、勞累等諸多原因吧,蘇軾病了。聽鄉親們介紹說,附近有一個叫龐安常的醫生,醫術頗為高明,只是有一點,龐醫生是個聾子。蘇軾去看病,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病情,龐醫生看字診斷,蘇軾說:“我用手當嘴,你用眼做耳,咱倆都算是奇葩了。”病好之后,他倆成了朋友,并同游了清泉寺。寺門前有一條小溪,名為‘蘭溪’。神奇的是,大多數水都是“百川東到海”“滾滾長江東逝水”“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小溪的水竟然向西流淌。蘇軾詫異,就填了這首詞。
其實,地勢不同,水向哪個方向流淌都不足為奇。這個道理你我都懂,蘇軾當然更知道。只是他能在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寬慰人生不如意的法寶。誰說人生沒有第二次少年呢?你看,這溪水不是向西流淌了嗎?從前人們都用河水東流來比喻時間一去不回,現在溪水西流了,你的逆生長也可以實現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老去,請去找一條向西流淌的小溪。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就像蘇軾另一首詞里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想不開,就是“何事長向別時圓”;想開了,就是“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