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古典《超級個體》
一、組合式工作對于一般人有什么意義?
福香:組合工作很好!但是對我們全職工作的上班族,有什么實際的指導意義呢?
孟偉偉:看到留言,發現組合工作法的核心是講家庭、工作、社會、學習放在同一個層面上考慮,并不是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而是合理地分配時間。
古典:區分2個概念:組合式工作法與查爾斯?漢迪的日程安排。
后者是多年努力后達到的最高境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指導意義不大。
對于我們,組合式工作與其說是一個固定的比例,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時間應該被投入到不同的領域里來,讓更多意義支撐自己的生命。
既然是組合,這幾項內在是有關系的。
有薪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家庭工作踐行家庭價值,義務工作實現社會價值,而學習以上三者的效能,讓你跟得上其他的成長。
仔細想想,很多人的問題正是由于三者的失衡,以致成為努力工作卻漠視家庭的工作狂,全心全意投入奉獻卻把自己過得很糟的過度助人者,完全投入家庭卻缺乏與外界接觸的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思考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平衡。
不過,前面說過——查爾斯?漢迪的組合式工作的150\100\50\25天的分配方法,是一個傳奇,是組合式工作的終極形態。連他自己也坦誠承認,在開始踐行的前幾年,日子很不好過,不太好堅持。但是當你持續堅持下去,日子就一天天好過起來。
說實話,羨慕得要死的我,也在羅胖的壓迫下,完全木有達到這個組合啊!
二、什么是義務工作?
沈曉添:義務工作的部分感覺不是很清楚,可以把休閑的內容放在這個部分里面嗎?
古典:首先再一次回顧下漢迪發明這個方法的初心——“單一的工作無法支撐人生的全部意義”。在他(以及很多西方人)看來,為社會義務工作顯然是人生意義的一部分,西方人受宗教影響,普遍社群服務意識很強,延展開來的公民意識也很強——如果你沒有這個人生追求,倒是沒有必要非要給自己放一塊,先做好其他的再說。
回到現實層面的意義——其實你不妨給自己設計這個模塊。我在實踐的時候認為義務工作就是“服務別人而不求回報”的時間——介紹兩個需要認識的人見面是服務,想起來把衣服捐給需要的人是服務,每天堅持給父母親一個電話是服務,當然,為陌生人、孩子、公司機構服務也算是服務……
所有你付出的時候沒有想著獲取回報的事,基本都算是義務工作。雖然這些事情終究會有好的回報,但積極心理學認為感恩和服務他人本身帶來的幸福感遠遠高于這些回報,堅持服務他人的人最幸福。
所以如果你也沒有什么宗教信仰、儀式儀軌,給自己搞個固定時間與人為善,服務別人,也很不錯。
三、會不會太理想化了?
獅王辛巴:這種方式倒是很新穎,但在平時的工作中可能經常有外界的打擾,容易擾亂這種方式,拒絕會不禮貌,不拒絕又會被打斷,所以單純地應用和想象這種方法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呢?
古典: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也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時間。
事實上,其實任何工作都有人來打擾,但是你是不是被打擾到,這是個自我管理問題。
每個人都經歷過這些階段,一開始學會抗干擾,慢慢地學會巧妙安排,最后有一天你也許能厲害到溫柔地拒絕不值得干擾你的人。漢迪顯然用堅持了十多年的努力,達到了最后的理想化階段。
我們未來會有機會聊時間和效能管理的話題,那時候一起深聊。
在這個階段,我給的建議就是——按照整體時間段算,不要期待這期間沒有人打擾,但是提高自己抗干擾和被碎片的能力。
四、在地青年其實是個好出路,但是需要你自帶鏈接
小伙伴的問題
眾多讀者:太多人提到自己家里資源很好,想做在地青年,就不一一摘錄了。
古典: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地青年需要有很好的當地資源,但更重要的是懂得與世界鏈接。只有暢通地鏈接世界,你在當地的資源才是有意義的。
過去農村鏈接世界的方式是修路,通電話,路邊的農家樂火了;然后是離家、打工,在外打工的人富了;今天是上網與參與社群,通過網絡把當地資源推出去。很多人提到自己農村做微商賣大棗的隔壁二大媽一年賺幾十萬,其實棗沒變,是鏈接的人從收棗的變成了朋友圈大眾。
五、如果你在你的工作后面增加一個“匠”字,會不會很多事情能更加安心?
菲: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原本一直很羨慕互聯網和金融這兩個高收入的行業。但今天發現古典老師說,“新工匠”也是一種未來新的職業形態和方式,頓時才發現自己這個“醫匠”的好處。
其實在看過了醫生高強度、高壓力、低收入的工作現狀時,我有過不下一百萬次的轉行念頭。每每讀到“HR說:我真是不理解那些醫生為什么要來醫藥企業?”的時候,我也真是想對這位HR翻上不下一百萬次的白眼。但今天突然把這句話讀懂了,其實醫匠就是一個服務業,要死磕自己然后給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而且我已經在這條路上踐行了近10年的努力,這就是我在這個時代區別于大多數人的優勢!何不繼續精專下去呢?雖然金錢人人愛,但當有一天你獨特的技能綻放出美麗花朵的時候,你既收獲了精專、又收獲了資產和意義感。
古典:很多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職業,我們稱為“法師系”的職業。和游戲里面的法師一樣,前期沒什么用,越到后面越厲害。這都是典型的匠人職業。
這些職業在前期往往比較吃虧,那些只關注及時兌現的人心里一亂,估計就做不下去。但在你的職位后增加一個“匠”字,也許會讓你更關注這個職位漫長技能精進的本質。
六、關于工作的新領悟
作為一個天天研究工作的人,我總在想,到底什么是工作?
生涯是外來的字,中國人把工作叫做“謀生”、“營生”或者叫“生計”。
這算是一種工作的定義,“謀取生存”聽著有點正經;“生計”感覺好點兒,生存的計策。
也有更好的說法—— 安身立命,在工作和手藝中得以安身,得以安心,在一個個勞動的結果中,立起自己的命。
日本的勞動者則非常看重職業中的“精進”。
職人精神意味著:執著磨練自己的技術,對自己的技術有自信,不惜時間精力,只接受自己認可的工作和意志。一旦接受工作,便超越利益心,把技術發揮到極致。工作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自身的修煉,靈魂安放之處。
西方資本主義的工作觀,則很大程度來自于新教徒——工作即榮耀,Work as Worship。
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出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商界領袖、資本所有者、有技術的高級工人,甚至經過高技術和商業訓練的現代企業的員工,大部分是新教徒”。他進一步指出,新教堅持路德和加爾文的觀點——基督徒在其社區的工作是一種呼召Calling(天職),這意味著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于產生財富,而是服務人類給上帝帶來榮耀。
不管是哪一種關于工作境界的詮釋,都有共同的內涵:
投入、精進、敬畏、天人合一。
我認為,工作就是一個人積聚所有最好的精力和技藝,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并相信其有意義的狀態。
專注工作的人,極致的美。
所以我非常感謝漢迪在學習、家庭、義務三個后面加上了“工作”兩個字——這促使我們思考我們在除了上班以外對其他領域的態度。
在家庭工作中,我是隨隨便便的敷衍,或者“交功課”,還是投入、精進和敬畏地做著?
在學習工作中,我是每天告訴自己“得看一看”,還是投入、精進和敬畏地學習?
在義務工作中,也許就是隨手捐錢捐個衣服,或者為朋友圈的人拉個關系,我是想著“搞搞關系”,還是投入、精進和敬畏地工作?
每次想想都一身冷汗。
不過還好在給你們寫字的時候,我是投入、精進和敬畏的。
這一刻,無關好壞,無關點擊,無關好評。僅僅是把世界上的知識鏈接過來,通過我的腦子,傳遞給需要這些訊息的人。
雖然關上電腦以后累得要死,但在那些時刻,我們都是深刻又偉大地工作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