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去了祖國的大西北青海甘肅玩了一圈。趁著記憶里還有些東西,趕緊記錄下來,以后回想起來也有跡可循。文采有限,沒法將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和有趣的經歷轉化成文字,也不在意了。
第一天來到西寧,剛下火車,便感受到一陣涼意——六月的西寧竟然要穿個外套。這是大西北別樣的歡迎儀式,讓我深深記住了這座青海省會。
因為旅游的緣故,我提前了解了青海的四大名景——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和孟達天池。前三個景點在我們的線路之上,本來是都要去的,但囿于我們一行人對藏傳佛教了解有限,興趣更無,塔爾寺便直接略過。于是,這次旅行的第一站變成了西寧和青海湖之間的拉脊山。
可能美好的事物的到來總不會那么順利,我們行程的第一站就遇到了雨。車子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一路向上。被大雨模糊了視線,窗外的風景也沒法盡情的欣賞,但還是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牛羊,廣袤的草地——大西北的名片還是讓我眼前一亮。上到拉脊山景區,已經達到了海拔4000多米。這里的藏族文化濃厚,更有當地藏民修建的神殿。但更吸引我們的,卻是這里雨后的天空。因為雨的緣故,我們在神殿處稍作逗留,就繼續坐車前行。行不多久,雨漸漸停了,太陽也從云后探出了頭,這時,一幅久釀的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湛藍的天空和白云映襯著雨后的草地,仿佛是從電腦桌面中走出的畫卷,甚至在我看來,這種純天然的景致,要比電腦桌面還美。在城市密集的高樓里呆的太久,甚至覺得天空也就這般大了。當見到這一片廣袤無垠的草原連到天際的時候,才知道在這天地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青海,他滿足了我對天空的所有想象。
“草原中的大海”——青海湖。
以前對青海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書中,在別人的口耳相傳中,在自己腦海的想象中。這次親臨湖畔,自然有不一樣的感覺。可能是景區的人工痕跡太重吧,讓我有點淡淡的失望。對于這種大自然天成的美景,我當然想的是越回歸自然越美好。想象著自己站在湖邊,湖面微風吹過,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湖水,周圍是廣袤的草原,湖邊飛鳥成群,天上陽光燦燦。雖然所見不及想象中那般詩意,卻也多了份真實。青海湖并不似江南湖泊溫婉靈動,也沒有大海的波濤洶涌,他更多的是遼闊曠遠,深沉厚重,像極了大西北的性格。當然,青海湖最令人陶醉的,是他將草原和大海完美的融入在了一起。青海湖的四周是連綿的山脈和草原,擁有著湛藍的天空和白云,倒影在湖水里,仿佛草原走進了大海。在這青藏高原,這曠達的西北,孕育出這樣一個湖泊,他不拘一格,擁抱一切,他,是“上帝的眼淚”。
“天空之鏡”——茶卡鹽湖。
如果有人問我,青海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天空。如果他繼續問,最美的天空在哪看,我的回答是,茶卡鹽湖。
走進茶卡鹽湖景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好幾座巨大的鹽雕。每一座鹽雕都對應著一些傳說,或是故事,這可能是為了在這個純自然景點里添上一些文化氣息吧。鹽雕旁是幾個小小的鹽湖,一大群人圍在那拍照。我望了一眼那人工圍起來的幾個小湖,滿是失望。以為這就是核心景區,既然來了一遭,便不想敗興而歸,于是我們也在這塊拍了好久的照片作為留念。在我們都勞累后,轉過一座鹽雕,才發現那邊還有向遠方延伸的路。那邊的湖面上,有一個個小紅點。我們這時才知道,真正的茶卡鹽湖,還在前方。
到了核心景區后,發現是可以下湖拍照的,同行的女生又來了興致。我本次游山玩水,自然樂此不疲。下到湖中,終于知道那些小紅點其實是一個個紅裙子,在這“天空之境”下,倒影著極致的美麗。
茶卡鹽湖讓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也……
“高原上的翡翠”——翡翠湖
要說青海給我的最大驚喜,則非翡翠湖莫屬。這個尚未開發成景區的地方,本來我也只是想駐足看看,并沒有抱太大期望。然而一下車,眼前的美景讓我眼前一亮。湖水呈白,綠,藍三種顏色,從湖邊漸變到湖中。藍天白云和遠方的雪山倒映湖中,山腳下的草地更是與湖水相得益彰。曾經聽聞九寨溝的水美不勝收,可惜了我一直沒能去看。而這次來青海,翡翠湖的水,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水。它終將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日落的遺址”——陽關
前幾天一直在游覽自然景觀,一直到陽關,我們一行終于迎來了第一個人文景觀。
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陽關大道自古作為發財道的象征流傳開來。王維的一首渭城曲,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讓陽關變得家喻戶曉。
陽關是在漢武帝年間建設的。當年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回河西。漢王朝在河西走廊一帶設四郡,置兩關。這兩關,便是玉門關和陽關了。因為玉門關在北,陽關在南,故命名陽關。當年玉門關主要用來防御北方匈奴,而陽關則是防御今青海一帶的羌人。由于羌人相比于漢人實力很弱,也不敢主動挑釁漢人。于是陽關相比玉門關就太平很多。絲綢之路開通后,漢人去西域做生意,大多出陽關走南線到如今新疆的喀什。因為漢人做生意發財,故爾陽關道喻為發財道。
如今的陽關景區,基本上都是在古陽關遺址上修建的。里面建了一些古代兵營,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守衛們的軍旅生活。其實來人文景點,旨在了解一段歷史,一段文化。陽關帶我走進了當年強大的漢王朝,走進了茫茫大漠里的戰場廝殺。
千年的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
說實話,此次的大環線游玩,我實則為莫高窟而來。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對敦煌莫高窟又怎會沒有執念。這次來到莫高窟,來到這“大漠中的美術館”,“斷崖上的博物館”,雖然只進入了寥寥數個洞窟,我也是心滿意足了。
莫高窟最早起于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歷經一千多年多個朝代不停的開鑿,才有了如今的敦煌莫高窟。如今莫高窟共保存有大大小小775個洞窟,跨度從十六國一直到明朝,明嘉靖年間嘉峪關失守,導致敦煌就此沒落。
敦煌莫高窟第17號洞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現在里面只剩下一尊佛像。每每想到當年藏經洞的遭遇,就不禁痛心疾首。藏經洞里面價值最高,最精致的文物,全都流到了國外。中國文化的寶藏,中國竟然沒有能力保存。萬幸這些經卷文物,在各國的博物館里收藏,也都留存于世。
莫高窟最出名的并非佛像,而是墻上的壁畫。每個朝代的壁畫風格不同,正反應了每個時代的文化,這是書本上的記錄比不了的。走進洞窟,聽著導游講解洞窟的歷史,看著墻上的壁畫,那數千年前壁畫主人的形象便在腦海中緩緩鋪開。
“天的鏡子,沙漠的眼”——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其山東西長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鳴沙山為流沙積成,分紅、黃、綠、白、黑五色。但我們所見的,還是最常見的黃沙。
可能是運氣太好,當時我們進入景區后,天就開始飄起雨來。我們沿著埋在沙里的木梯爬上了一座沙山頂,雨越發大了。我們拍了些合照,就匆匆下山。盡管這樣,我們也被瓢潑的大雨淋的全身濕透。下到山腳就是月牙泉,這個沙漠第一泉并沒有想象那般有意境,可能是太像月牙的緣故吧,看起來就像人工挖的一樣。但它孕育在這茫茫沙山中,也是很難得了。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人說我們經歷了敦煌半年的雨量。作為旅游者,也就來這么一次,敦煌在我心中是個多雨的城市沒錯了。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如今的嘉峪關景區,其實同陽關景區一樣,更多的傳達一種情懷。明朝的城關早已成為廢墟,如今的城樓是清朝光緒年重新修葺的。站在城樓上眺望遠方,仿佛見到萬千敵軍踏著茫茫黃塵而來……
“金紅的外衣”——張掖七彩丹霞
張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張掖的意思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丹霞地貌分布于方圓五十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帶,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礴。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而張掖獨特的七彩丹霞,更成為了丹霞地貌的一張名片。
進入張掖七彩丹霞景區,還要坐大巴車前往核心景點。每一個觀景臺,都有著獨特的風光,雖然七彩丹霞地貌都差不多樣,但因為實在太美的緣故,還是使得我游玩所有景點仍然依依不舍,忍不住回頭多看幾眼。我實在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也有這般想象力,雕琢出這般的美景。可能任何的文字在這樣的美景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真正去了感受一下,才能體會得到吧。
此次的環線游玩,一行人還有一些難忘的事。比如第一天從青海湖景區出來就遇到了冰雹,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遇到冰雹。還有從陽關往敦煌的途中,我們遇到了沙塵暴,自然也是第一次。在敦煌的一晚我們選擇了露營,體驗了沙漠摩托和滑沙的樂趣,也是令人十分難忘的。
這次游玩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景點,比如南八仙,祁連大草原等,但有些只是路過,也就沒詳細寫了。旅游確實是件有意義的事,拓寬了眼界,感受了祖國山河之美。對于旅游愛好者們來說,真正的風景,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