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重視自己的工作和重視自己之間的區別
今天,我的外甥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了,本碩連讀。
今天,安徽盲人考生昂子喻被中央民族大學錄取了。
今天,被錄取的大學生成千上萬,為什么我獨獨提到這兩個孩子呢?
我的外甥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有了當“班一”的志向,但每逢“大考”,都會出現一些紕漏不能如愿。小升初的時候與心儀的中學失之交臂,初升高的時候又一次與心儀的高中擦肩而過。
但他沒有氣餒,沒有自責,依然勤勤懇懇地學習,高三下學期終于當上“班一”。這一次高考,也正常發揮,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3歲時,昂子喻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眼疾,醫生說他僅存不多的視力會逐漸下降,吃藥只能延緩失明的速度。
父母跟他說了之后,他也會有擔心焦慮,但他明白:“不接受也沒有辦法,如果一直焦慮下去,不會對現狀有改變,只能接受現實。”所以,他努力戰勝焦慮,做了很多練習,比如閉眼倒開水,提前預演此后的人生。
2019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昂子喻第一次觸摸到真正的盲文高考卷,他的答題節奏被打亂了。雖然高考成績比一本分數線高了55分,但遠低于他平時的成績。所以,他選擇了復讀。今年,他高考總分635分,高出安徽省理科一本分數線120分。
昂子喻和我的外甥這兩個孩子,他們都有自己要背負的壓力,但是,他們都能把壓力化動力,專注于自己的目標而投入地學習,終于“功德圓滿”,開始了開掛的人生新旅。
現在,你知道重視自己的學習(工作)和重視自己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嗎?
作家瑪格麗特?方泰的答案是:前者是必要的,后者是災難性的。
是的,災難性的。“當我陷入對投球的焦慮而沒有專注于球本身時,我就投的很差,沒有能命中。”邁克?喬丹如是說。
02自責,是改變行為的好辦法嗎?
自責,因個人缺點或錯誤而感到內疚譴責自己。
因個人缺點或錯誤而感到內疚,是自我反省的一種形式。通過對自己的過失言行作一番剖析,尋找過失的原因,以避免重犯,這是積極的自責,有利于調節人的心理平衡,保持自知之明,提高修養水平。
但如果對一些并不嚴重的缺點或錯誤出現罪惡感,過度的責備自己,致使產生沮喪、悔恨、郁悶、絕望等心理,是有損身心健康的,應予防止。
這就好像一只鸚鵡落在你的肩膀上,時不時地在你耳邊嘮叨著“不對”,你可以想像這對你的自信心打擊有多大。
自責常常損害了正面的自我評價,消耗我們的能量和活力,讓我們很難從經驗中去學習和成長。
03自我接納,能夠給自己力量
有人問喬丹成功的秘訣,他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投丟了超過9000個球,輸了差不多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可以投進制勝球,而我卻投丟了……在人生中,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就是為什么我會成功。
所以,能夠給自己力量的回應方式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并不是意味著我們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后果,而是意味著要放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自我評判。
我們的大腦從童年早期就開始會自我評判了,但是,請不要執著于任何一種說法,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不管大腦說“我很棒”,還是“我真差勁”;“我是贏家”,還是“我是輸家”;“我很成功”,還是“我是個失敗者”,都要看清它的本質,僅僅是一種說法而已。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你所做之事,你的立場以及行為方式,這些都遠比你所相信的那些關于自己的說法更重要。
現在,網上有好多小人物勵志的小視頻,尤其是那些接納自己軀體殘缺而勇敢走在鏡頭里的小人物,他們認真生活的樣子真的很美,感動了很多人,激勵了很多人——我沒有理由不接納自己,不認真生活。
現在,有的家長放大了孩子將來要面對的壓力而焦慮,并且把這種焦慮攪和在管教與親子關系中,心理上是希望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端正態度,好好學習,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不知怎的,說著說著、勸著勸著、管著管著,就變成了指責,管教變得一地雞毛,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把自己的一番苦心和好意全當成了驢肝肺,親子關系行同陌路,甚至勢如水火。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自我接納”造成的。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對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簡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態度。自我接納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能確認和悅納自己身體、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價值,不因自身的優點、特長和成績而驕傲;二是能欣然正視和接受自己現實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種缺點、失誤而自卑。
所以,學會自我接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就可以減緩焦慮,進行正面管教,就可以避免用指責代替管教,才可以很好地幫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