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傲弧眱和?,附近一所小學的幾個班級,老師們別出心裁地讓孩子們每人從家里帶一份拿手菜來,要在教室里舉辦一個豐盛的自助午餐。
以防菜品重復,前兩天家長就預先在qq群報上菜單?,F在科技發達了就是這么給力。
孩子們渴盼已久的“六一”兒童節到來了。早上,孩子們穿著漂亮的衣服系上鮮艷的紅領巾,在操場上開慶祝會做游戲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為了確保食物的新鮮,早上九點多鐘,家長們陸續從四面八方帶著各自挑選和精心烹調的美食來到教室里,放在由課桌鋪上塑料布臨時搭成的餐桌上。近百種各色各樣的美味佳肴,琳瑯滿目, 美輪美奐,色香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每個家長都不想落在別入后面,因而都煞費苦心送最好吃的食物來。除了如圖上所示,還有許多沒有拍攝到的東西,如壽司、羊肉串、龍蝦、紅燒蝦、大閘蟹、水煮活魚、各種水果、飲料……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舉不枚舉。
孩子們活動完十一點準時開飯。他們自帶碗筷,個個歡喜雀躍,爭先恐后,蜂擁而上,唧唧喳喳紛紛品評,在餐桌前穿梭來往,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食物;
“這種巧克力蛋糕很好吃!”
“這個 ‘骨肉相連’沒吃過,一定好吃!”
“那個提拉米酥又貴又好吃呢!”
“是嗎?我也來試試!”
……
這些孩子大多都是獨身子女,都在蜜罐子里長大,這么多伙伴聚在一塊隨意挑著吃這么多的食物,卻是第一回,感到既新鮮又興奮,肆無忌憚地“嘖,嘖,嘖”咋吧著小嘴吃得津津有味,教室里一片喜氣洋洋,好生熱鬧。
老師和孩子們一樣,裝完了吃,吃完了裝,來來回回好幾趟,個個吃得肚子滾圓,“呃呃”地連連打著飽嗝,有的孩子吃撐了就往衛生間跑,哇啦哇啦地吐,吐完了回到教室看見沒吃過的東西又想吃,吃了又吐,結果衛生間竟排起了長長的“兔子”隊伍。真是“舍命陪君子”,還好沒出什么問題。
傍晚,我聽了一位鄰居家長和她的孩子如此這般的訴說后,在為現在的孩子們幸福生活的感嘆外,也不禁想起我們這上上一代人的童年生活。
那時正值物質匱乏時代,我住在農村鄉下,正上小學。
平時大家吃的是麻花花的地瓜米飯和地瓜米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秋天是地瓜收獲季節。
男人一到地里就揮刀割下藤葉抱到地頭,接下來揮鋤挖地瓜;婦女就把葉子摘下來裝在麻袋里挑回家,老葉子煮了給豬作飼料,嫩葉子加點姜絲蒜頭炒了給家人當菜吃;
小孩子在田間地頭跑來跑去幫忙撿地瓜,順便還會把嫩綠的莖葉掐成一小段一小段“藕斷絲連”的串串掛在耳朵上手腕上當項鏈手鐲,冰冰涼涼的很舒服。
孩子們如果口渴了肚子餓了,就拿著一根地瓜把皮上的泥土拍干凈,咔擦咔擦地啃著吃;
有時會跑到水渠邊的荊棘草叢間尋找吃的,有一種紅紅的果子叫“野菠菠”,也叫山莓,拇指般大小,吃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孩子們的最愛;可它的莖葉上長著帶刺的小絨毛,不小心手指頭會被戳著。
還有一種長得像青澀的小芒果,又像一只小老鼠,名叫“老鼠瓜”,咬一口會有白色的乳汁流出來,有點像青瓜的味道,成熟時呈金黃色,可孩子們往往等不到那時節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摘下來嘗嘗鮮,雖然不怎么好吃。
村中央有一棵大榕樹,樹上結滿豆子一般青青的小果子。秋天來了,秋風一吹,成熟的紫紅色榕果就沙沙沙地灑落一地,孩子們趨之若鶩 ,紛紛跑到樹底下撿起來吃個不停,味道甜甜的,吃得滿口流“膿”;
當然,山坡上樹林里也有“苦桃仔”“野柿子”這些東西,可那苦澀的味道真不好吃。
地瓜收回來后,大人們會把它們分門別類,小地瓜蒸著吃,大地瓜就擦地瓜絲,然后洗滌過濾(沉淀下來的淀粉就是地瓜粉),瀝干水均勻地鋪在竹篾編的長方形的“竹匾”上,擱在一個高低杠上曬太陽,曬干了就儲藏起來。
為了養豬,地瓜米飯煮到半生不熟時就用笊籬撈起來放在底板留有縫隙的飯桶里蒸,經過洗滌和撈飯這兩道工序,地瓜米基本不怎么甜了,剛開始吃還覺得有淡淡的甜味,吃的時間久了就覺得像是嚼蠟很不好吃??赡菚r就是這樣的地瓜米飯也是有限的。
為了填飽肚皮,有一段時間全村人上山去挖一種長滿金色絨毛的“骨刺”,拿回家后把毛刮干凈切塊搗碎,混在大米里加點鹽巴磨成漿再蒸成糕,雖然暫時裹了腹,可便便卻憋著拉不出來,后來人們都不敢吃了,去摘地瓜葉艾草挖芭蕉根充菜充飯。
三餐吃的菜除了從菜園子里摘以外,很少買魚買肉吃。平時最常吃的就是生長在軟泥沙中的蜆子加鹽巴腌成的“咸流仔”,商店用“鼠船”把一大缸一大缸的“咸流仔”從福州城里運到鄉下來,一斤一兩毛錢,買回家洗了洗就可以吃,肥肥胖胖的鹽津津的蜆子肉很好下飯。
新鮮的蜆(xian)子
為了找回那舊時鄉愁的情節,至今我有時還買新鮮的蜆子回來進行加工,用小刀刮去頭頂上的一丁點“牛鼻子”,撒上鹽巴味精姜絲白糖紅糟茴香料酒,就大功告成,裝在大碗里,不時給攪拌攪拌,一星期左右就可以吃了。當然那味道跟以前的比是好吃多了。
還有一種就是青橄欖加鹽巴腌制成的“咸橄欖”,一斤也是一兩毛錢。為防止橄欖發霉,商家會把鹽巴下得很多,因而表面會蒙上一層白白的“鹽霜” ,吃一口飯啃一點橄欖,一碗飯只需一兩顆橄欖就夠了。因為只有咸和苦澀的味道,吃飯時常常會有齜牙咧嘴的表情。
孩子們吃的零食也少得可憐。印象最深的是那種一分錢可以買七八顆小指頭一般大的炒蠶豆。蠶豆又硬又滑溜,放到嘴巴里在唇齒間骨碌來骨碌去,很難搞定,經過口舌的一番較量,上下糯米牙好不容易找準它那鼓鼓囊囊的腹部用力咬一口,會發出清脆的“咔噠”一聲響,蠶豆便斷為兩節,然后用舌尖慢慢剔開蠶豆皮再吐掉,口里“咯嘣咯嘣”地咬著豆豆咀嚼著,會散發出一股濃濃的香味,很好吃,有時一不小心還會把嘴唇磕破,起了個包流出血……
讀二年級時,一位女同學爸爸去北方出差買回來一袋萍果,她從家里帶來一個,用小刀切成八小塊分發給八個女同學,生長在江南水鄉的農村孩子從沒見過萍果,更別說吃過。大家一丁點一丁點地慢慢啃著嚼著,吃得津津有味……
那時的孩子們雖然缺衣少吃,長得黑瘦,可很少聽說身體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天是藍的,水是綠的 ,蔬菜是純天然的,亂七八糟的食物吃得少,沒油沒肉,小肚雞腸也9很干凈,自然就少得病,即使有什么頭疼腦熱,只需大人弄幾樣東西,糙紙包茶葉+幾段蔥白+三片生姜+幾滴山茶油泡開水喝上兩盅,或是蔥根姜絲炒粉干,吃了出出汗就沒事了,或是在鼻梁脖頸脊背手腳上刮痧抓揪,雖然上面會留下一只只蟑螂似的深紅色印記,可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不日,感冒就好了;
那時孩子們普遍地一樣貧窮,口袋里都沒有私房錢,因而也沒有攀比心理,同學之間關系很和諧,很純正,不會因為你衣服鞋子穿得舊吃的東西很便宜就看不起你;
可現在跟過去比,就大相徑庭了。衣服舊了不穿,鞋子破了一丁點啪一聲扔進垃圾箱不穿了。
有的家庭富得流油,孩子根本不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道理。
筆者曾親眼目睹一個讀小學五年級的小胖孩,因為嫌口味太辣,把剛拆封的一整包薯條隨手扔進一個水洼里。店老板說這孩子父母錢很多,小男孩每天的零花錢至少有100元。真不敢想像這個花錢如流水的孩子長大后會怎樣?
現在生活是很富裕,物質也非常地豐富。可什么“地溝油”“轉基因”“有毒”蔬菜水果頻頻出現,防不勝防。要說現在什么地方人最多?我看醫院里人最多,簡直是人山人?!?/p>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像塊寶,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口里怕化。
有的孩子長得肥頭大耳,大腹便便;有的卻長得又矮又瘦,像根豆芽菜。不是三天兩頭感冒發燒咳嗽,就是消化系統不良,腹瀉,胃腸炎 ,動不動就上醫院 ,不是打針吃藥就是輸液,一家人守著個寶貝兒子跑前跑后……
物質的匱乏與富有,今昔對比,真是天埌之別。
有感而發,寫下此文。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