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很多人都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多讀書。可是這句話的關鍵不是勸人多讀書,而是“善讀書”。善讀一本書,好過濫讀一百本書。
讀書應該是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思維的生活習慣,而不是一種炫耀閱讀量,急于輸出,吸引眼球的手段。
過猶不及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道理,書就算是好藥,多吃藥也是要生病的!不知從何時開始,簡書首頁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文章《一個月看了XX本書,推薦XX給你》,《看了XXX本書,一本都不想推薦給你》。而XX往往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這個數字之可怖,能讓你計算出他一個星期讀多少本,甚至一天讀多少本!我曾計算過其中一篇文章, 一個月28本,幾乎相當于一天一本,且不說作者工作,娛樂要花多少時間,就看那些推薦書目,很多書篇幅之巨、內容之深,讓我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一天就能讀完那本書,并寫出那樣提高挈領,高度總結的書評。
比這個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文章往往閱讀量、“喜歡”數都奇高。評論中也不乏“好厲害!”“佩服作者”,“已mark”這樣的贊賞。我試著點開了其中一篇高贊文,看了其中的一篇推薦。他推薦的書里有一本是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篇幅很短,的確可以一內讀完。但是其中的內容頗具深度和啟發性,當初我讀的時候,很多篇章看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明白。而那篇高贊文推薦此書的話語,和豆瓣上那本書的很多評論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豆瓣上那篇評論里,作者說他看了有十遍,才有如此愚見。而那篇高贊文,作者說他是一天看完。我真佩服這個作者,他一天看完寫的書評和別人看了十遍產生的感受是一樣的,寫出的書評更是一模一樣的。
還有很多此類推薦文,對一本書的介紹完全和此書在網上的簡介一模一樣,最多變化了幾個字。如果一個作者真的讀了那么多書,但是對一本書的概括能力也就僅僅如此的話,那么我覺得是非常遺憾的。我11歲的侄女前不久做了一份書單手抄報,她沒有讀過那么多書,就從網上摘抄了一些書的簡介,自己畫上了圖。我看了下,覺得做得非常不錯,一點不比那些《我讀了XX本書,推薦XX》遜色。唯一的區別是,她的手抄報是為了交作業,只有老師的評語。而簡書上的文章,能收獲讀者大量的評論和“喜歡”。但我覺得還是我侄女更用心些,起碼那些配圖還是她自己畫的。
我一直覺得多讀書是件好事,也認可現在一些流行的“快速閱讀法”,但是快遞閱讀法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書的,適用于干貨書的快速閱讀法可能壓根就不適合小說。不適合游記。所以我真的“佩服”那些作者,你們一個月就讀完了數量如此之多而且包羅萬象的書,從小說、干貨、歷史、經濟到哲學、軍事、學術、藝術,等等等等。你們還能在一個月或更少的時間內淘到各個領域高分的書籍。你們真的太牛了,你們讓我們這些讀書很慢的人情何以堪,你們讓那些一個學期才啃幾本教科書的學子情何以堪。
我曾和一個老教授聊過天,問他一個月內讀完王國維,馮友蘭,卡爾維諾,王小波各一本書,并能寫出高水平的書評是什么水平,他瞪大了眼睛,因為他今年花了一年的時間都在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不過寫了兩篇論文,而他是浙江大學的教授。而首頁里面,隔三差五出現這樣一個“高手”。
讀書如果只圖個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么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都聽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為什么老師讓達芬奇不厭其煩地畫雞蛋,那是為了打好他的基本功。我相信即使是天才,沒有足夠的積累,也不能完全領悟一本好書的精華所在。讀書快而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同理,作為一名書店人,我深知一本書能被讀者閱讀是多么幸運。我們書店的口號是不單要為讀者找好書,也要為好書找讀者。如果一本好書被讀者如此快速地翻過,作者嘔心瀝血的文字被快速地“跳讀”過去,那么一本好書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好比一碗好茶被當成汽水一飲而盡,實在是有些暴殄天物。
縱觀我們身邊的很多事,都被要求是速效的,是立竿見影的,但我希望讀書不是。讀書應該像播種一樣循序漸進,自然地春種秋收,開花結果。難道那數百個“喜歡”和“關注”,那幾十條贊美的評論,就比真正領悟到一本書的奧妙,吸收到一本書的精華更加吸引你嗎?難道那些點贊,那些虛名,比你寫出一些內心的真實感悟更讓你滿足嗎?難道那些洋洋灑灑的龐大書單比你耐心仔細地讀完一本好書更讓你心馳神往嗎?
“我一個月看了X本書,推薦”你真牛,但我為你和那些書感到惋惜。真正的閱讀,真誠的寫作會帶給人真實的自信和真正的提高。泛濫的速讀,著急的輸出只能給你虛擬的滿足和浮夸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