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早上晨檢,小和的座位又是空空的。唉,今天又在家曬網。升入初三以來,九月份小和請假七天。統計飯費的時候我還跟他談過,下個月還請這么多假嗎?小和靦腆的笑笑說,不會的。然而十月剛到半個月除去七天休假,小和目前已經斷斷續續三天不上學了。
? ? ? 無奈撥通了小和爸爸的電話,爸爸無奈的說:“老師,我早上走的時候叫他了。六點多也打電話叫他了。”可是他支支吾吾沒說起,也沒說不起。我也不知他是沒上學。”小和的爸爸是他的繼父,從事搬家的重體力勞動。工作性質決定每天早出晚歸,不能接送孩子上下學。而小和媽媽則鄰縣打工。長期不在家,管孩子吃喝拉撒的事就全部交給了爸爸,而爸爸的身份也很尷尬,說多了,孩子嫌煩。不說,孩子又說不管他。小和就變成了一個“隱形留守兒童”,盡管有父親在身邊,但是卻沒有人去給孩子很好的陪伴引導和幫助。?
? ? 想到國慶節期間小和給我發信息說:“老師,你以后不用管我了。我不學了,也不交作業了。”看完后我就給小和媽媽打電話。我以為國慶節媽媽會回來休假。可是媽媽并沒有回來,而是小和給我打電話說:“自己就是不想寫作業而已。”小和和父親都想讓他考體育特長生。可是就這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怎么可能考體育特長生啊。
? ? 又給媽媽打電話詢問孩子情況,沒想到媽媽急不可耐的把我的卡當成了樹洞。開始了喋喋不休的抱怨。“老師啊,真的沒辦法了,該說的都說了啊!可他就是不聽。”
? ? 我能理解父母為了生計,沒有什么文化,只能靠苦力掙錢。生活的不易并不是不管孩子的理由,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紀里,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卻一樣沒做。孩子的學業成長跟父母的跟進有關系。也跟父母的能力有關系。父母不在場,孩子就陷入麻煩中。童年該有的陪伴,不能夠給予。成長路上需要具體的引導,沒有能力給予。在學業成長的時候給予適時的引導和幫助的時候,父母又選擇了不在場。
? ? 所以,小和才會越來越擰巴,明明希望父母多關心關愛,嘴上卻說不需要,不要你們來管我。明明希望母親多陪伴,當他知道媽媽要回來跟他談談的時候,他早早的請假回家等媽媽,結果第二天卻灰心喪氣,委屈的不來到學校。母親回來話不投機跟小和鬧了起來,跟爸爸因為長久的矛盾,也鬧得很不愉快。一家人短暫相聚后又不歡而散。所以又開始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上學路。把這些說給媽媽聽,希望媽媽能有所改變,可是媽媽還沉浸在自己的“該說的我都說了”之中。就是不肯做出改變,去做一個孩子期望的好媽媽。
所以今晚聽文質說——確實有些人打定主意不改變。是真的,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只裝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