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璐最近又處于間歇性的糾結癥發作中,基本每隔半年“發作一次”,最近頻繁了些,大概三個月一次。
閨蜜佳佳說她這是“作”。佳佳說璐璐就好像晉惠帝?,不了解民間疾苦,有一年鬧災荒,有人報告餓死了許多人,晉惠帝竟然反問:“何不食肉粥呢?”
為什么這么說呢?璐璐在體制內呆了十年了,朝九晚五,每天做著類似的事情,樂得清閑,可是她不開心。
佳佳呢?這十年里,哼哧哼哧跳槽了三次,換了三個行業不說,從一家小公司換到大點兒的私企,好不容易輾轉反側進了家外企,每天疲于奔命和應付。
璐璐的工作是佳佳夢寐以求的,而佳佳的工作是璐璐羨慕的。
璐璐為啥不開心呢?我都能一字不落的背出她要說的話:這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啊,天天在沉悶單調的氛圍里,更年期都要提前了,我快要成廢人了。
“這還不簡單,換份工作呀,你看建造師的證都考下來了,英雄得有用武之地嘛。” 我常常勸她。
“哪有那么容易呀,現在就業形勢不樂觀,市場不景氣的,夕陽西下的行業啊,岌岌可危。萬一辭職了,不久就失業了怎么辦啊?再說我都在體制內十年了,哪有那么多競爭力呢?哎,想想我之所以混成這樣,都因為我爸,非讓我放棄外面的機會,說體制內穩定,你說我爸怎么想的?”璐璐一臉無奈。
其實,我想問璐璐“你這十年是怎么想的?”
對很多人而言,都喜歡陷入“指責別人”的怪圈。當然了,指責別人比責怪自己來得容易的多,我們無時不刻都在熱衷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外歸因拿來就用,內歸因可千萬使不得。
都因為領導偏心,我工作才會不得志。
都因為父母,我不得不做現在的工作。
都因為前夫,毀了我的大半生,讓幸福遠離了我。
都因為醫生沒有及時診斷,我的病才被耽誤了。
都因為孩子不聽話,我沒法好好用心工作。
……
你的“都因為”是什么呢?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的演講家蘇珊.杰菲斯把恐懼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表面恐懼,包括對所“發生”的故事產生的恐懼,比如衰老,失去親人,事故等等,另一類是對需要采取的行動感到恐懼,比如當眾演講,犯錯,開車等。
第二層恐懼涉及自我,和人沒得內在心境相關,比如害怕被拒絕,害怕脆弱,害怕被欺騙等等。
第三層恐懼觸及事物的本質,即“我無法應對”。
表面看來璐璐的表面恐懼就是害怕換工作,深入看第二層恐懼即害怕失敗,害怕無法掌控,實質上璐璐就是害怕無法應對。無法應對因為換工作帶來的各種不穩定,比如收入,失業,是否還有競爭力,害怕失敗。
于是,璐璐選擇了繼續躲在“安樂窩”中,如果她真正安于現狀,喜歡目前的工作狀態就罷了。
可惜的是,她的不安全感時時刻刻在提醒她,讓她不定期發作糾結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尤其最近身邊的同事一個個都在跳槽,她是既心動又不敢行動,心里有著因無能為力而導致的痛苦。
我們以為不改變就安全了,殊不知還會陷入無助感的潛在恐懼之中。
很多人都對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不滿意,成天都在為無法實現真實夢想抱怨,歸責于外界因素。一方面,你的夢想會讓你無法對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產生興趣,更不會去鉆研,同時,你也不愿跨出一步去追尋夢想,認為那樣沉沒成本太高了,畢竟你在本行業積累了很久不是嗎?
最終,很多人都淪為了平庸之輩,需要區分的是,平庸不等于平凡。
平凡的人,擁有一顆平常心,即便做著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傾注了十二分的熱情,努力,認真,負責。即便打掃廁所這么個不體面的工作,日本的“清潔大師”新津春子都能做到極致,和同事們把日本東京羽田機場打掃成“世界上最干凈的機場”。
平庸的人呢,即便拿著高薪,也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感嘆生不逢時,世事不公。你可以平凡,卻不可以平庸。
當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把選擇權交給他人。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想要的人生,并為此負責。
與其總認為是別人的錯,不如承認你才是主要責任人;與其認為人生是一場斗爭,非輸即贏,不如認為人生是一次探索的旅程;與其總是后悔“要是…就好了”,不如想想如果下次碰到你會采取什么行動。
你選擇了什么,便會精通什么。你可以選擇怨天尤人,追悔莫及,扮演逆來順受的“受害者”;還可以選擇自我創建,主動探索,扮演敢于承擔責任的勇士。
比如璐璐,可以將所有的責任歸于聽從了她爸爸的安排,進入了體制內,過著不想要的生活。但她也可以選擇在這十年中,掌握必要的技能,跟上行業發張的步伐,并努力跳出來。可惜的是她的“萬一呢”禁錮了她,萬一失敗了,萬一失業了,萬一還不如在體制內怎么辦?
我們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負責。
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往往容易恐慌,因為非勝即敗,這也是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的理念。
害怕一時沖動的決定剝奪擁有的一切,我們所做的第一要務成了“避免失敗”。所以,還沒開始做選擇,雙腿都灌了鉛,生怕一步走錯,步步錯,無法回頭。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都是正確的選擇。無論何種選擇,都是人生的體驗,只要我們用心,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即便你在追尋的夢想中,發現這和自己原先的設想大相徑庭,但你做出了嘗試,至少明白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道路。
了解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和了解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樣有很大的價值,試錯中才能成長。
NLP前提假設曾提到: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法。
璐璐可以選擇繼續停留在間歇性糾結癥發作中,不滿現狀,讓負面情緒掌控自己的人生。
她還可以選擇發現目前工作帶來的好處,同時鉆研如何提升自我,雖然她原先認為在體制內也就這樣了,但得以升遷的人必定有他們的長處,璐璐可以選擇愛上現在的工作,并為之努力。
第三種選擇,璐璐可以突破自我,抓住機會跳出圈外,體驗不同的工作氛圍,豐富閱歷,如果碰到突發情況,比如失業,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總能找到新工作,能體驗應對失業,并解決失業的問題,何嘗不是人生很有意思的體驗呢?帶著積極樂觀的心探索未知,估計失業也不會來找你了。
越突破自我,你會越來越有力量掌控人生,越來越有能力追求夢想。只要你,渴望改變,并積極改變。選擇什么,便成就什么。
你的選擇,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