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
恨不相逢未嫁時?是的,這就是原始出處,作者張籍是大唐元和年間一個較為有名的詩人,白居易的好朋友,白居易詩中的“張十八”、“張水部”就是他。上面的這首《節婦吟》,看上去像情詩,但詩還有個名字叫《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東平是山東的一個地名,司空是官職,也就是說詩是寫給李師道這個人的。李師道,男,元和時期山東的一個節度使,他用重金拉攏身為朝廷命官的張籍,張籍借情詩的形式婉拒了。李師道,他將是本節要重點講到的人物。
上節講到,藩鎮強勢,唐室微弱,欲革弊端,困難重重。功夫不負有心人,唐憲宗終于等到了一個削藩的機會。元和九年(814年)底,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兒子吳元濟秘不發喪,出兵四處搶掠,肆意妄為,不顧大局。
當時的彰義,管轄范圍為現今河南省南部及安徽西面區域,地處淮河流域西面,節度使駐地為蔡州(現今河南省汝南),所以彰義又叫淮西或淮蔡。淮西和河北地域那些藩鎮一樣,屬于典型的“表面順從朝廷型”,節度使一手遮天,占地為王,幾十年不向中央上稅,并和河北的那些藩鎮相互勾結互為表里。
吳少陽一死,朝廷也得到了消息。中央派員前去吊唁,被淮西拒之門外。此外,吳元濟的抄寇小分隊,一度襲擾到了東都洛陽。擺明了不給朝廷面子。這時,唐憲宗就找宰相們等商定,大家都說太不像話了,建議征討,理由是淮西的地理形式與河北不同,河北地域藩鎮彼此相鄰相互照應,而淮西的周邊的藩鎮全是朝廷的勢力范圍,形勢對朝廷有利。唐憲宗終于拍板:打!當然,吳元濟也非善茬,戰事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元和十年(815年)。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全面主持朝中軍政事務,然而征討工作還是沒有起色,皇帝又派了一個工作組到前線慰問,由御史中丞裴度任組長,考察淮西戰事情況,裴度回來匯報說淮西打得下來,并舉薦了一個叫李光顏的將軍。果然,不久李光顏取得了開戰后的首個勝利。
勝利并沒有延續,正當朝廷 和淮西打的如火如荼時,河北的兩個藩鎮趁亂出來搞事了。
一個就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上節寫到過,王承宗之前就和朝廷干了一票,而且全身而退,壓根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先是給朝廷上了一堆折子,為吳元濟開脫,朝廷當然不會理;王老兄不甘心,派了一名專員,借給朝廷匯報工作之名去當面求情。單純求情倒還好說,關鍵是這個專員牛氣哄哄,在宰相武元衡接見時頤指氣使,貌似兩個人的身份給到過來了,武元衡是何等人物,一頓呵斥把這個地方專員逐出門外。
另一個就是平盧節度使李師道,也就是本節開頭張籍詩中提到的人。平盧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大致是今天山東省西南部分區域,包括淄博、青州,所以也叫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早有異志,早在元和元年(806年)他剛坐上節度使位置時,就想旗幟鮮明的造反獨立,幸好被幕僚勸下來,未能做成出頭鳥。于是一直假意歸順,十余年來,內養死士,外接豪強,跟河北諸多藩鎮關系火熱,還時常買通朝廷官員,窺探中央動向。由于坐擁十二州之地,實力不可小覷,元和十年朝廷在征討淮西時,給李師道加了一個司空的官銜。
李師道并不買賬,看到朝廷要征討淮西,他也上了許多陳情的奏章,此外,他耍了幾個要命的陰招:第一,派出了一支軍隊,對外號稱幫助朝廷討伐淮西叛軍,而實際上專門在半道上殺人越貨制造混亂,還潛入朝廷征討部隊的后方糧倉河陰(現今河南省滎陽)放火,數萬輜重毀于一炬,給政府軍隊造成了慘重損失。第二,選了一支精干力量,秘密潛入東都洛陽,伺機作亂,等待時機火燒東都!當時前方戰事吃緊,東都洛陽防守空虛,若不是亂黨中有膽小鬼告密,朝廷及時發現排查,將這次恐怖襲擊消滅于萌芽,恐怕洛陽城已化作飛灰。
李師道真是陰狠毒辣,他為何在政府軍背后捅刀?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朝廷一旦征討淮西成功,就會騰出手了全力剿滅河北諸鎮,各個擊破。傾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和王承宗暗中串通,阻擾朝廷。在以上行動的基礎,他們還達成了一個共識:朝廷倡導和主持征討淮西工作的主要就是武元衡和裴度兩人,只要將這兩人除掉,朝廷就會知難而退。于是兩人各派了一支刺殺小分隊,秘密潛入京城,執行暗殺。
正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為征討淮西忙碌之時,死亡的陰影已悄然而至。李師道的那隊殺手,訓練有素,個個都是亡命之徒,用行話說就是專業的暴恐分子。正是這伙人,埋伏在長安街道上,在元和十年六月初三這天早上,制造了大唐第一案,當朝第一宰相武元衡當場殞命,身首異處,裴度身受重傷。
暗殺成功實施,對朝廷的打擊不可謂不大。但是李師道他們打錯了算盤,刺殺行動更加激怒了皇帝和朝臣,大家都認為要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打擊藩鎮的囂張氣焰。六月初六,也就是武元衡遇害后的第三天,還在養傷的裴度升任為宰相,主持征討事項,這才有了后面的“李愬雪夜襲蔡州”、朝廷蕩平淮西、收復淄青、李師道梟首等事項,裴度也功成名就,成為唐朝一代名相。當然,這些都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