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經典推理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第三次被搬上了大熒幕,這部由二十世紀福克多大斯電影公司制作,由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約翰尼·德普等一眾大咖主演的大IP電影從制作規劃到演員定妝、從官方預告到最后定檔就一直在撩動著所有人的心,因為即使沒聽說過阿加莎克里斯蒂,也一定聽說過《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聞名中外的小說。盡管已經看過原著和前幾次的經典翻拍,盡管不算是合格的阿婆粉,但我還是壓制了“剁手”的欲望選擇在“雙十一”當天也就是上映的第二天去電影院一飽眼福,可見它對我的吸引有多大,畢竟這對偵探迷來說就是一場推理盛宴。本文不涉及重要劇透,請盡情享用!
????????拋棄了漫漫長路的無聊與辛苦,東方快車給旅客帶來的不僅僅是橫貫歐亞大陸的美景,更是一種奢華享受和神秘體驗。嵌入了極品珍珠的細木車廂、全手工制作的臥鋪床榻、高級定制的盥洗用具、豐盛垂涎的美食盛宴以及無微不至隨叫隨到的服務享受,無一不讓人心神向往。然而,溫馨而又美好的背后往往也是犯罪分子的溫床,這趟滿載各國王子公主和豪門貴族的列車也隨機附帶了許多的不可告人和別有用心。唯利是圖、兜售假貨的美國商人雷切特就在睡夢中慘遭毒手,兇手就在死者所在的這節車廂內,人人都有嫌疑。在這個平淡無奇的夜晚,這節車廂卻不同于往日的寂寥,反而人滿為患,既有來自沙俄的貴族伯爵,也有來自巴格達的家庭教師,既有黑人醫生,也有白人外交官。
這樣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沒有交集但被迫共度數日,唯一相同的是要前往某地,之后再也不會相見。
????????區別于1974年公認的最經典版本,本片沒有從一開始敘述故事的中心內容——駭人聽聞的綁架案,而是用了兩個與綁架案毫無關系的小故事來分別刻畫名偵探波洛的生活個性與破案智慧,凸顯人物性格。在阿婆的筆下,這個有著一副和藹慈善家模樣、有點禿頭、有兩撇“機靈”小胡子的六七十歲的世界名偵探似乎也與柯南一樣,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案子。當然,不是隨便什么小案子波洛都愿意舍棄自己寶貴的度假時間來破案,傲嬌的名偵探才看不上那些幼稚的鬼把戲。但此次的東方快車殺人案卻成功的激起了波洛腎上腺素的飆升,不僅僅是因為好友布克先生的反復勸說,而是在13個嫌疑人中找出犯罪分子著實是一件讓人揪心的事情。
可是如果是這樣,就一共有十三個人而不是十二個人了。
通常的犯罪情況是“在這許多人中只有一人是有罪的”,
而我面臨的問題卻是,
“這十三個人中只有一人是無辜的”。
——赫爾克里·波洛
????????兩個小時的影片自是沒有原著里刻畫人物形象來的深刻,雖然本片也盡量在一些細節中最大化地展現了每位嫌疑人的特點和性格,但仍與經典舊版在刻畫人物性格特點上相距甚遠,這有可能與本片導演想要塑造的形象重點有所不同。在舊版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這13個嫌疑人性格的生動描述,而在本片中,導演似乎在刻畫波洛上狠下功夫,除去最后推理部分深化了波洛的機敏過人,就連生活習慣和情感狀態都花了一定的篇幅來描繪,雖然波洛的兩搓過長的小胡子真的挺讓人出戲,但不得不承認本片的名偵探形象比經典舊里的形象更細膩、更自然、更平和,甚至更性感、更深入人心,同時戰斗力也更強。
????????所有版本都將高潮設定在了最后經典的車廂推理,而本片卻將最后的推理部分放在了車廂外的山洞里。大雪紛飛的寒冬,13個嫌疑人并排坐在山洞前的長桌處,仿佛《最后的晚餐》一般,他們或驚恐、或懷疑、或憤怒,靜靜等待波洛的“宣判”。影片的開頭波洛曾說,他的任務就是揭露真相,而且他相信這個世上非黑即白。但面對復仇這樣一個永恒的問題,徘徊在法律與情感間的人性,波洛第一次感受到了內心的煎熬與不安。可他到底是善良和柔軟的,內心的天平到底還是偏向了“正義”,那個大家都希望的“正義”。正所謂“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我想這樣的結局才是最好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