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解釋自己的失敗時會更多的將失敗歸結于環境,而別人解釋我們的失敗的卻更多的講到我們自己。
而我最怕的是有一天我沒有理由可找,也許這些理由全是借口。
創業最開始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人給你投資100萬,你覺得是自己的風險大還是投資人的風險大?我選擇了投資人的風險大,而答案卻是自己的風險大,因為投資人失去的只是100萬,而我失去的則是幾年的青春。
到現在,我也會經常忽略自己的年齡,常常會給自己留有后路,而這個后路就是我還年輕,我還輸得起,但是真正靜下心來算一算,自己也已經老大不小了,我們認為的可以荒廢的時間早就在很早以前就結束了,現在留給自己的,更多是自欺欺人。
當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時,我們更可能將原因歸結到自我。
今晚和留在老家的朋友聊天,言語中是彼此現在的生活,越來越覺得生活就是一座圍城,城里人羨慕成外人,城外人羨慕城里人,然而終究我們看到的都是假象。朋友說我現在過得很自在,很自由,而他留在老家更多的已經是命運的使然,他只能沿著命運現在既定的路線向前,而我卻可以肆意妄行。
但是事實似乎卻并不是這樣,有的時候我把外出打拼看做是一種逃避,這種逃避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承擔,因為清楚的明白,如果現在回到老家面臨的是娶妻生子,朝九晚五,并不是這樣的生活不好,從心底里關于未來的生活有很多畫面是停留在這里的,其實更多的是無力承擔,不想房子,車子變成父母的牽掛,不想每天活在這些具體的雞毛瑣事中,外出更像是一場賭博,賭的是榮歸故里。
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的人說著陌生的話,努力的將自己盡快和這座城市融合,腳步的范圍卻只限在有限的半徑里。我并不知道這座城市的歷史,也不清楚這里的街道,這座城市對我而言所有的記憶停留在早出晚歸的兩所房子之間,一切都好像很忙,一切都開始變得很快,然而最后收獲的卻并不以支撐付出,累到心累,忙到睡懶覺變成奢侈,生活和工作似乎本就是一體,總有很多道理指引我們出去看看,說走就走,聽過后也只是會心一笑,當所有的聚集點落在自己身上時,也許慢慢來比較快,比如午后的一本未翻完的書。
不記的那是哪個廣告短片里的場景了,兒子回到學校,打開行李,里面有一封媽媽寫給他的信,信的內容也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其中一句話對我感觸很深,“照顧好自己,每天過得開心就好”每天過得開心,看到這心里抽搐了一下,我有多久沒有開心的笑過了,或者說有多久沒有純粹的因為快樂而發笑了,有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一塊天然的烏云,飄到哪,哪里就會變得灰沉,缺少對生活的發現,缺失感動,哪怕是自我感動,快樂的層次更多的停留在昨日的回憶和俗世的惡搞。
也許真的是缺少一次與自己的長談,或者說丟失了對于未來的計劃,有計劃卻總被瑣事消磨,分清楚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做的,有一天我們終究再無借口。
2016年3月8日晚23:26寫于杭州
問一個小問題:你覺得生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