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所謂的「回文詩」,是指文字和字數完全相同的兩句詩,下句與上句的文字順序恰好完全相反,如幾何學中的「軸對稱」,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兩者成「鏡像關系」。
好的回文詩,形式之美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還是詩詞內容要有意境,如此方能脫俗。故,此類詩歌,非語言功底和文學素養深厚之人無法駕馭。
下面,我嘗試用攝影視角,帶大家一起欣賞來大詞人蘇東坡的一首經典回文詩《菩薩蠻·夏閨怨》,一起來感受詩歌的形式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菩薩蠻·夏閨怨
【宋】蘇軾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戴德文簡評】
開篇兩句,如同攝影中的遠景鏡頭,詩人用一個較寬廣的視角為我們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環境。
柳樹、庭院、清風、人,首句寥寥數語,便為我們勾勒了幾種清新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悠閑的氛圍。風的一靜一動,也為畫面帶來了一絲生機。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戴德文簡評】
接下來是一幀「中景鏡頭」,詩人開始將鏡頭慢慢變焦,將畫面慢慢推移至閨中。用一「香」一「薄」點題:
季節:夏天。
人物:閨中佳人。
這幀鏡頭的奇妙之處在于,詩人惜字如金,大量留白,只著五字,卻融嗅覺(香)、視覺(薄)、觸覺(涼)三者于一體,令佳人倩影瞬間浮現于眼前。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戴德文簡評】
這是一幀長焦鏡頭的「特寫」。
詩人將畫面定格于佳人之玉手,借藕與碗的陪襯,突出佳人玉手之紅潤的視覺焦點。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戴德文簡評】
末兩句,詩人開始調度畫面,將鏡頭切換至另一人物:郎。
此時畫面開始引入聲音,用郎之「笑」反襯佳人之怨,由此再次為「夏閨怨」點題。
「藕」諧「偶」之音,「絲」諧「思」之音,借藕絲之「長」反襯郎的情意之「短」,是為佳人「怨」之所在。
感謝閱讀。
若喜歡我的拙作,請君不吝點贊。關注我,與君共享生活之美。
背景素材源自網絡,僅作學習交流之用。
版權聲明:原創作者為戴德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往期文章瀏覽:
如何在唐詩宋詞中學習攝影?
簡書語錄手寫體|總要為夢想瘋狂一次
紅計劃| 唐詩宋詞中的那一抹“紅”
攝影中國風(七) | 俊游巷陌,古木斜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