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文說人一旦超過25歲就不會再有被表白的愛情。以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計算,研究表明,男人平均壽命為74歲,女人壽命為77歲。
很多人鮮活的人生已經在三分之一的時候頹廢或死去。
“表白”一詞并非狹義,而是一種廣義,意味著愛情里不再是非你不可,撕心裂肺,無所畏懼,當遇上一個還算合適的人,首先考慮到經濟條件,工作是否適宜,收入是否可觀,家庭是否富裕。脾氣是否適合。就連家里父母雙親有無退休工資都在考慮范圍內,一連串的匹配就像是電腦里的智能數據篩選,當初年少輕狂時,對異性一眼心動的無所畏懼的感覺銷聲匿跡。而今只是一系列的利弊權衡。
今天突然和好友L先生聊天說起當年自己閨蜜特別喜歡他的事兒,L先生是個做事特別激情的人,從帝都轉戰廣州,內心藏著一片廣闊的天地。 閨蜜H是個安靜本分的姑娘,我們相識十年,她從未作出任何叛逆的事情。大學畢業后,做著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不需要過多的接觸社會里的形形色色,我開玩笑說,你可能還是還是比較喜歡開朗的性格,畢竟H是個不愛折騰捯飭的姑娘,任何事情都是穩中求穩,L 先生回到“我很清楚自己將來要什么,肯定會選擇一個對自己將來事業有幫助的伴侶,現在已經有了另外的對象” 即使隔著屏幕我也能感到他內心的毫無波瀾,我內心多少有些驚愕, 是啊,一個人明確的知道自己將來選擇的事業和伴侶真的可以節省好多無謂的“浪費”。 很多精英人士都把這叫做成功的特質。
25歲前的我從不為婚姻和組建家庭犯愁,反叛的堅持著那句“一切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于是談著一場場無疾而終的戀愛,終于成功的邁入大齡剩女行列。(苦笑jpg)
其實社會上大部分的剩女并非是真正的剩下無人可嫁,只是內心還有兩個廝殺的自我。一旦那個老成的自我殺掉年輕的自我,她們嫁人生子走進柴米油鹽生活的速度堪比乘火箭。
有的人生來就已經定位好將來生活的基調,這種是幸運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不需要去大量的篩選和自我甄別,不需要看大量的心理學而僅僅只是為了解自己,更多的時間是花在工作賺錢和照顧家庭上。而有的人常年被兩個自我廝殺而折磨。
Y小姐是那種從小就經歷過社會的薄涼,家庭的破碎,家人重病,經濟破產,重大災難,放眼望去,曾經門庭若市而后是無人問津的悲涼,親戚從此是路人。她們從小就懂,現實社會沒太多的溫情可言,長大后卯足了勁兒賺錢找個關心自己的平凡男人結婚成家。平穩的度過這一生。
A小姐也是從小經歷家庭破碎,童年生活在巨大陰影里的人,成年后的她是個內心很孤傲的人,大齡且不愿意被放在婚戀市場被人挑選,活在自己寫的情詩和理想王國里,雖不至于期待白馬王子那般的瑪麗蘇劇情,但始終希望嫁給那個彼此相愛的人,這一堅持便等到了29歲。或許是大齡的人,壓根就開始模糊了愛情的定義,眼緣只是所謂的見色起意,肯花錢只是想簡單的套路,談結婚只是為了有個孩子。
那天她突發奇想,在平臺上注冊了資料,速度的選好幾個條件還不錯的人,打扮時尚的她看上去也就25歲模樣,滿臉笑容去赴約。
事后我問起,有合適的嗎?合適的話就相處一段時間后嫁掉。
A小姐憤憤地說,那些男人要么是直男癌要么就是挑七挑八如同在菜市場買豬肉一樣。都是什么東西,然后速度的卸了所有軟件和資料。
然后我問,沒有任何的經濟條件但就是長的帥氣溫柔眼緣好,你肯嫁嗎? 她弱弱的嘀咕了一句,總不能比我工資還低吧,嗯,她月薪2w打底。
時間真的如廁紙,看著挺多,用著用著就不夠了,當初被罵非主流的一代,轉眼已步入中年。當初頂著一頭離子燙的姑娘一部分已經開始送娃上學,另一部分還在苦苦廝殺,頂著工作和催婚壓力和自我做斗爭。
我屬后者,每每凌晨失眠時刻,爬起喝杯清酒,望著滿天繁星,想起自己不過是這銀河系里的一顆灰塵,便也開始心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