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微信公眾號Jason夏)曾經有個目標是堅持每天跑步5公里。為此下載了咕咚app,準備了運動服和跑鞋。剛開始也有多巴胺涌出的興奮感,和在朋友圈曬出戰績的滿足感。但是,漸漸地我被一些未曾預料的困難給絆倒了。有時候工作太累,回來就沒有心思跑步了,甚至有時候有未完成的工作需要加班。有時候需要陪孩子玩,沒有時間。再到后來,天氣涼了,每次洗澡換衣服感覺很麻煩。慢慢地,我的跑步時間重新又被玩手機、看新聞所占據。
為此,我覺得自己在面對懶惰的時候,意志力不足,無法長期堅持、完成一件有挑戰的事情。然而,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這次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目標感。
正如《目標感:28天養成卓越人士的思維和行動模式》一書所指出的,所謂“目標感”,就是在意識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在行動上心無旁騖、朝它靠攏。
目標感的核心不是“目標”,而是“感”。它意味著要感受到目標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感受到哪怕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愿意一往無前的能量。只有這樣,在出現意外的困難的時候,才不易退縮。
定一堆的目標,那不叫有目標感。看到別人的生活很精彩,一受刺激就立的flag,在現實的困難面前會立馬現回原形。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當現實中的各種場景和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了選擇,把精力分配在那些看起來更為急迫的事情上。而匆匆忙忙立下的目標就容易成為犧牲品。
筆者跑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目標感帶來的強大動力。這也是人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反復遭受挫敗感的常見原因之一。
在立下跑步的目標之前,跑步于我就是能實現當然好,有利于身體健康,不能實現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潛意識里早已為失敗留好了退路。
真正的目標感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們想要的成果,幫助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對生活充滿信心,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進發。
那么,如何建立目標感呢?以下方法也許可以有所幫助。
?1.感受愿景的力量
想想你曾經立過多少flag,定過多少目標,而隨后卻棄之不顧。如果你正經歷這樣的苦惱,不妨想一想,你清楚自己的愿景嗎?那些目標和你的愿景之間有聯系嗎?
筆者后來把跑步換成了上下班走路,也能達到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關鍵是就可以不僅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而且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思考一些問題。這對于視學習為信條的我來說,更接近我內心的愿景,那就是成為一個不斷有成果的個人成長愛好者。
正是愿景引導我們走向成功。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成功之后自己的樣子,看到成功之后想要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就會相信它,潛意識就會讓我們按成功之后的那種方式去做事情,就會有更多實現它的機會。也就是說,越是能夠看見愿景實現的情景,潛意識越是相信它并促發行動。這就是看見即行動技術。
關鍵的問題是要把愿景看成真的,好像它真的發生了,聯想到有關愿景的一切,創造一種更棒的感覺。潛意識分不清某個場景是真實的還是你想象的。一旦“看到了”,潛意識便會按照愿景產生的聯想發揮作用。
就好像在看恐怖片的時候,即使你明知道那只是一部電影,但你的潛意識卻無視你的想法,依然就像在真實場景中一樣感受到恐怖。
例如,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那么不妨看看馬云的演講,TED演講,看看他們在臺上是如何得瀟灑自如、自信而堅定。想象自己也具備如此魅力的時刻,將最酷的照片打印并貼在辦公桌前。你是不是就會更加渴望有一天也會在臺上展現如此迷人的風采,并且相信能夠做到?!這種愿景的力量會讓你在付出很多時間以及努力的時候充滿熱情。
2.把平庸的目標刪掉吧
厘清愿景之后,很自然地,就容易建立起宏大的目標。
如果目標非常吸引人,那么便開啟了自己真正的渴望。這會促使我們釋放能量、投入全部身心。例如,一年看完十二本書,寫四十篇文章,學會一個樂器。
然而,每個目標提供給我們的動力并不總是那么一目了然。我們需要檢視它,看看達成它我們能得到什么。問自己,這確實是我想要的嗎?我有多想要它?我為什么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困難?我愿付出代價克服這些困難嗎?達到目標之后會怎樣?把時間拉長比如一年、三年,我會為達到這個目標而感到自豪和滿足嗎?
如果目標定得更宏大、更大膽,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結果,就會激起我們的斗志。面對不尋常的挑戰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感覺緊張,害怕,猶豫。但是,當做出大膽決定的那一瞬間,腎上腺素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勇氣和信念會把決定轉化為行動。
做其他人認為“瘋狂”的事情似乎總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做“瘋狂”的事就是不斷迎接挑戰,并且堅持不懈。這是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做或想也不會想的事情。
如果你記不起自己上次是什么時候有這種感覺了,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的挑戰不足。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曾經說過,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最大的危險不是把目標定得太高,實現不了,而是定得太低并且實現了。
我們習慣于在制訂目標的時候為自己留有余地,甚至準備退路。實際上這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了隱患。因為我們已經為沒有全力以赴做好了準備。與其制定十幾個平庸的目標,不如擁有一個讓自己興奮的、更有價值的宏大目標。
筆者為自己走路定下的目標是一年走路365萬步,也就是平均每日一萬步。這對于我來說,意味著不僅要堅持每天上下班走路,而且去附近的任何地方、以及周末也要多走路,才能達到目標,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這個目標也會讓自己感到自豪。
3.專注意味著做更少的事
二八原則對實現目標也適用。20%的行動會導致80%的結果。因此,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關鍵行動上就是非常明智的。也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正確地做很多的事情。專注意味著做更少的事!成功就是持之以恒地做好少數事情。
試圖在不同方面進行“平衡”,會容易因為嘗試過多而分散資源。專注于少數幾個重要的行動,能夠比同時做很多不重要的事情更快地帶來結果。
所以,忘了九宮格和那些可有可無的待辦事項吧。可以把所有事情今為兩類:必須做和可以做。然后把第二類刪掉。對必須做的事情,堅持要事優先的原則。
筆者總是害怕遺露郵件和任務。因此長期保持著一些低優先級的郵件。待辦事項清單也比較長。這給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以及分心。就像整理我們的桌面和抽屜一樣,應該及時清理掉那些可以略過的郵件及任務,輕裝前行。如果擔心自己有遺漏恐懼癥,不妨在桌前貼上這個問題:這件事必須要做嗎?
那么,如何能夠專注于關鍵行動呢?
第一,安排專注時間。當待辦事項太多,尤其有很多緊急的事情的時候,會嚴重打亂我們的節奏。因此,每周、每天列出計劃,并標出優先事項,保證你的關鍵行動已經列在計劃中。每天都安排至少一次黃金一小時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避免干擾,高度專注地只做優先事項,即重要不緊急的任務。而那些分散我們注意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未讀郵件,就安排在黃金時間段外集中處理或利用碎片時間處理。更多專注時間的內容,可以參見文章《如何踐行深度工作?》。
固定時間,甚至場所,是最好的計劃,因為不需要刻意安排。上下班走路就是這種情況,很少有干擾。
第二,關注行動本身,而不是即時的結果。有時,結果并不如意,或者不明顯。尤其像跑步這樣的事情,在剛開始的階段,甚至還沒有結果。但一定不要讓它影響你的決心。大多數人放棄了正確的行動,不是因為太困難,而是因為看不到進步,因為沒有馬上得到結果,變得灰心喪氣。他們想速戰速決,對少量的進步感到厭倦,很容易分心。常規的行動(即使那真的是進步)對他們來說太無聊了。
高成就者關注的是導向結果的行動,而不是專注于結果。這需要下定決心把正確的事情做得更好,不對點滴進步感到厭倦。
可以用每天打卡或計時、計次數的方式創建引導性指標。這樣的指標即時可見,可以對自己產生即時的反饋和激勵,而不是像滯后性指標那樣,在事后才能知道達成情況。例如,筆者下載了iHabit這個app,用于通過打卡而讓關鍵行動的進步即時可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有一個寓意,就是展現了堅持不懈和擁有驚人計劃的價值。之所以驚人,是因為沒人可以做到堅持一件簡單的事情那么長時間。有了清晰的愿景、宏大的目標,并按照驚人的計劃專注于關鍵行動,我們就可以獲得突破、擁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