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張忠謀獲得麻省理工機械系碩士學位。麻省理工是當時美國最頂尖的理工類學府,找工作自然不難。張忠謀共獲得四份邀聘,其中兩份因為薪酬太低未予考慮。
第三份是福特汽車,是當時全球前十大公司之一,獲聘的部門是福特研究院。第四份是一家中型電子制造公司,他們讓張忠謀參與開發一項新的業務,即半導體晶體管。
與許多人考慮的一樣,張忠謀和家人都傾向于福特。就象現在年輕人選擇阿里和騰訊一樣。
福特的月薪是479元,電子公司的月薪是480月。這讓張忠謀略有不爽,他打電話給福特,希望能增加工資。福特回復他:我們不接受討價還價,你要來就來,不來請便。
1997年,張忠謀在寫《張忠謀自傳》的時候說:換成現在,肯定是一笑置之,去了福特。但是22歲的張忠謀血氣方剛,一口氣咽不下,竟然選擇了電子公司。
那時,半導體業務在全球剛剛起步。張忠謀在電子公司干了3年,雖然小有成績,但公司整體業績卻非常暗淡。
1958年,張忠謀轉投德州儀器。德儀是當時全球半導體業務做的最成功的企業。張忠謀一直做到德儀負責半導體業務的集團副總裁。后來到臺灣,主持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工作,不久后又創辦臺積電。
擔任德儀副總裁期間,一位福特汽車前高管獲聘擔任德儀的董事,說起這段求職經歷,福特前高管哈哈大笑,他雙手按著張忠謀的肩膀說:哥們,你要是去了福特,我保證你現在還在福特研究院當研究員。
張忠謀的一生有許多關鍵的選擇。有些是他自己做的選擇,有些是家人幫他做的選擇。
1931年,張忠謀出生于寧波。滿1歲時,由于父親到南京某銀行就職,遂遷居南京。盡管其父母都是寧波人,但張忠謀與寧波的關聯非常少,僅僅在初中畢業后又到寧波住了一個星期,之后再無交集。
張忠謀這樣描述寧波:
我出生在故鄉浙江寧波,出生時父親是寧波鄞縣縣政府的財政局長。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小的官,但當時的寧波是一個相當落后的小地方,有志的人大多希望在上海、南京或北平等大都市做事。
5歲時,張忠謀隨父遷居廣州。1937年日軍侵華,全家避居香港,張忠謀在香港讀完小學。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不久,日軍侵占香港,全家逃難至重慶。張忠謀考上重慶南開中學讀初中。因南開大學在昆明并入西南聯大,南開校長張伯苓在重慶創立南開中學,是重慶當時最好的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全家遷往上海,張忠謀入南洋模范中學讀高中,南洋模范又被稱為上海交大附中,也是上海最好的中學。
張忠謀打小不喜歡運動,母親買了好多書讓他在家里看。張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個作家,在南開中學時,他發表在校刊上的文章即很見功力。1948年高中畢業時,他父親說,當作家養活不了自己。張忠謀又不喜歡理工,于是大學選擇了滬江大學銀行系。但大學只讀了兩月,因國民黨潰敗,張父經過再三思慮,于1948年底遷往香港。
因為當時香港的大學并不出色,張父決定讓忠謀到美國讀書。關于專業,張父替兒子選擇了理工科。時逢亂世,張父認為理工才能謀生。
當時張家的經濟并不寬裕,張母對忠謀道:家里只能供養你一年的費用,之后就要靠獎學金或者半工半讀。
就這樣,18歲的寧波人張忠謀于1949年踏上了他完全陌生的北美大陸。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輕易去到美國。張忠謀的三叔在美國波士頓的東北大學當教授,為張忠謀的留學作了許多策劃。
不知道張忠謀的爺爺在寧波是什么樣一個身份。1940年代兒子在美國當了教授,推測1930年代就應該去國外讀了書。1930年代的寧波鄉紳不會想到,如果沒有自己送三兒子去異國求學的舉動,就不會有今天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臺積電。
張忠謀去美國是要讀理工的,他三叔卻為他選擇了哈佛。張忠謀后來問三叔,波士頓還有一所專長理工的麻省理工,為啥不選擇麻省而選擇哈佛?
三叔回答:我知道你打小喜歡文科,在上海時選擇了商科,到了香港又想讀理工了。應該讓你有時間漸漸建立自己的興趣,與其急急地進入非常專門的麻省理工,不如讓你在哈佛有一個緩沖期。
在哈佛雖然只有一年,但張忠謀卻如魚得水。他與各色各樣的同學交往,參加各種音樂會、辯論會和人文課程,呼吸著哈佛多元的自由的空氣。他說哈佛一年是他一生中最興奮、最難忘、最有意義的一年。大學二年級他轉入麻省理工,明顯感覺到了刻板和乏味,他說對麻省“有十分的敬,但只有五分的愛”。
張忠謀無比感激三叔幫他做的選擇。哈佛一年的學習,于張忠謀是“可帶走的盛宴”。之后無論在德儀還是臺積電,在美國還是臺灣,他都隨身帶著這場盛宴,隨時享受盛宴給予他的知識、興趣和體會。
在臺積電的時候,張忠謀與一位美國人作商業談判。張引用了希臘女神卡姍德拉的話,美國人很驚訝他怎么會熟悉希臘神話?張說在哈佛時讀過荷馬,對手聞言大為傾倒。
哈佛盛宴給了張忠謀一生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