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北,有一座小城,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麥丘邑,擁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遺址位于古城村,內有點將臺,跑馬道,校場,城海子,城墻上下野草離離,各類陶片,俯首即拾……
他的名字叫“商河”,是生我養我的故鄉。
有一種民間舞蹈,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表演者眾多,由古代戰陣演變而來,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 是我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他與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并于1999年參加了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在天安門前的演出活動,盛譽海內外。
這就是“商河鼓子秧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一個民間傳說,叫“劉秀走南陽”。我們那的好多村名便起源于這個傳說。比如問王村,據說是漢光武帝劉秀走南陽時,向村里一個姓王的村民問過路,因此得名。再比如四羊霧村,據說是劉秀路過時,剛好大霧彌漫,他隱隱看到一個人趕著四只羊放,由此得名。
華北平原肥沃寬廣的土地,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共同養育著世世代代的商河人。生于斯長于斯的商河人,勤勞,勇敢,樸實。農忙時,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農閑時,村村組織秧歌隊,跑秧歌,惟恐落后。
上小學時,我們只有寒假四周,沒有暑假,另加麥秋假兩周,秋收假四周。寒假是為了過年,兩個秋假是為了讓孩子幫家里干農活。有時也要去幫老師干活。小學的老師多數是民辦教師,家里種著地。忙不過來時,便讓學生們去幫忙,學生們也喜歡這種集體勞動。二十來個孩子,在田野里邊干邊玩,逮個螞蚱,捉個蛐蛐,摘朵野花,比上課自由得多。
學校門前是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排大柳樹。夏天天熱,老師便讓學生們把桌椅搬到大樹下上課。池塘邊,樹蔭下,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炎炎夏日。在沒有空調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柳樹和荷塘成了天然溫度調節器,擔起了風扇和空調的任務。
學古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時,大柳樹上剛好生出新葉兒,與詩的意境出奇合拍。后來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便跑去荷塘看,竟然真有一只蜻蜓落在新生的荷葉之上。從此,我往荷塘邊跑得更勤。
我小學畢業時,畢業照的背景便是荷塘,十幾個少男少女或坐或站于大柳樹下,身后的荷塘中朵朵粉色蓮花綻放,渾圓的荷葉層層疊疊。
小時候,村里年年組織隊伍“跑十五”。
村里人稱鼓子秧歌為“跑十五”,這個俗稱更形象易懂。鼓子秧歌全場都在跑動,一個“跑”字便將這種粗獷豪放氣勢磅礴的舞蹈活靈活現地描摹出來了。“十五”指的是正月十五,是指鼓子秧歌的表演時間,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至今,每年正月十四全縣幾十支秧歌隊都會齊聚縣城,集中表演。每年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也是一種鬧元宵的形式吧。
每年大年初一,便將大鼓抬到街上,大鼓敲起來,銅鑼打起來。鑼鼓聲傳出幾里之外,猶如戰鼓轟鳴,聞之令人振奮。這鑼鼓聲同時拉開了“跑十五”的序幕。之后,便有人出面組建秧歌隊,在村里集訓幾日后,隊伍便去鄰近的村子表演。記得上初中時,我還參加過“跑十五”的隊伍,跟著哥哥姐姐們走村串巷的表演。
如今,荷塘卻只能存在于我的回憶和夢里,現實中早已沒有他的容身之處。
不知何時,荷塘被填平,村民在上面建了一排磚瓦房,學校也早已廢棄。荷塘的命運并非個例,以前村村有池塘,養魚,種蓮藕。隨著人口增多,村里的宅基地越來越緊張,多數池塘都被填平。池塘是濕地的一種,濕地面積的減少,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村里的鼓子秧歌隊,也消逝了影蹤,多年沒人組織。
外村情況也差不多。概因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正月十五之前,很多人便已離鄉。由于缺少人手“跑十五”的村日漸稀少,早已不復當年村村“跑十五”的盛況。
鼓子秧歌這種起源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亦遇到了新的挑戰。
也許終有一日,鼓子秧歌也會由專業舞者來表演。
不論如何,我記憶中的鼓子秧歌永遠是充滿活力,振奮精神的戰鼓。
世間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離鄉近二十年,在商河呆的時間屈指可數。可是,每次回去,總會有新的發現。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商河發現了豐富的地熱資源,據說現在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地熱存儲地。2004年,第一眼地熱井開發成功。如今,溫泉成了商河人的財富和驕傲。
前兩年,商河陸續通了高速公路和鐵路,京滬高速可直達北京和上海。隨著高速和鐵路的開通,入駐開發區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現在的商河大地,已是一派繁華都城的景象。高樓大廈林立,商場超市眾多,綠地公園建了一處又一處。與我以前所熟知的小城形象早已相去甚遠。
最近又有報道說,商河正準備修機場和高鐵。
正月十四的鼓子秧歌匯演,年年舉辦,每個鎮都有代表隊參加。從服裝到表演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商河鼓子秧歌的明天,只會越來越好。
商河,這個久經考驗的千年古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重新煥發著青春的光輝,腳步堅定地前行。
因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