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強教授說:忍一時越想越氣,退一步越想越虧,這就是矛盾的產生。吃虧是福,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真的一半清醒一半醉。
古人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 退一步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境界高的人善于化解矛盾,境界低的人容易激化矛盾。
生活中我們不要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動干戈,以至于傷了和氣。必要的退讓是化解怨恨的催化劑,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良藥。
一個年輕人過獨木橋,剛走幾步便遇到了一個孕婦,年輕人很禮貌的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
孕婦一過橋,年輕人又走上了橋,走到橋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年輕人二話沒說, 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
第三次,年輕人沒有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過盡后才匆匆上了橋,眼看就到橋頭了,迎面走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
年輕人這次不甘心回頭,向農夫禮貌地說:“你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
農夫不干,把眼一瞪:“你沒看我推車趕集嗎?”
話不投機,兩人爭執起來。這時河面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胖和尚,兩人不約而同請和尚為他們評理,。
和尚雙手合十看了看農夫,問他:“你真的很急嗎?”
“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趕不上集了。”
和尚說:“你既然急著去趕集,為什么不盡快給年輕人讓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幾步,年輕人便過去了。年輕人一過,你不就可以早點過橋了嗎?”
農夫一言不發,和尚便笑著問年輕人:“你為什么要農夫給你讓路呢?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
年輕人爭辯道:“在此之前我也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和尚說,你既然已經給那么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
聽完這話,年輕人滿臉脹得通紅。
在人生的獨木橋上,如果彼此都不肯退一步,誰都會過不去,甚至有可能掉到河里。
學會讓一步做人,寬一分處事,我們將發現天地是無限寬廣的。
漢文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陳平、周勃,得到了他們的有力輔助。而陳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成為以謙讓為做人之本的典范。
一天漢文帝升殿,大臣們紛紛叩見,唯獨陳平沒來。
陳平是開國老臣,退朝后,漢文帝便到后宮,換上家常便服,到陳平家去探視。
其實陳平并沒有病,是裝病。他正在家躺著看書,見漢文帝來,慌忙起身行禮,他說自己裝病,是因為不想當丞相,要把相位讓給周勃。
原來漢高祖劉邦在位時,為了保證漢朝宗室的傳承,規定非劉氏者不得為王。漢高祖死后,漢惠帝懦弱,呂后不顧漢高祖遺訓,又立呂氏家族子弟為王,使得諸呂勢力越來越大,劉家的勢力卻日益衰微。
呂后死后,諸呂結黨預謀叛亂。丞相陳平認為時機已到,與太尉周勃共商大計,滅掉諸呂,奪取政權。
陳平認為周勃消滅呂氏集團,功勞比自己大,自己應該把丞相的位子讓給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他認為消滅呂氏集團主謀是陳平。
陳平便假裝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為丞相,也使周勃義不容辭擔起丞相的職務。
陳平誠懇地說:“漢高祖在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誅滅諸呂之時,我的功勞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讓給他,請皇上恩準。”
漢文帝本來不知消滅諸呂的細節,他是在諸呂倒臺后才被陳平和周勃接到長安的。聽了陳平的解釋,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
他同意陳平的請求,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為左丞相,位居第二。
周勃十分佩服陳平,能言善辯,輔政有方,深感自己是個武夫,才干在陳平之下。自己雖說平定諸呂有功,但是輔佐皇帝處理國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陳平差遠了。
為國家百姓著想,還是應該讓陳平做丞相。于是周勃后來也假稱有病,向漢文帝提出辭呈。
漢文帝理解周勃的心情,批準了他的辭呈,任命陳平為丞相,不再設左丞相。陳平輔佐漢文帝,勵精圖治,促成了漢朝中興。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開國元老,他們如此不為己利,為國家社稷著想,謙虛相讓,很值得今人學習。
退讓是一門學問,你謙讓他人就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能徹悟其中的道理,退一步又何妨。
(資料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