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呼倫貝爾出境到俄羅斯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方便快捷。我們定下去呼倫貝爾后,得知在我們到滿洲里的第二天有去俄羅斯的旅游團,大家知道出境游要提前辦一些手續,可我們還在千里之外,于是我們求助滿洲里國旅的劉志剛先生,劉先生得知后,讓我們通過微信把護照的首頁給他發了過去,然后他在滿洲里為我們辦好出境手續,待我們到后,進行確認。十幾天后我們那天晚上很晚才到滿洲里,但在滿洲里國旅劉志剛先生的幫助下,第二天的五點多我們準時出發去俄羅斯,遠隔千里互不相識,劉志剛先生的熱誠和敬業,讓我們的呼倫貝爾之旅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在滿洲里口岸出境時,和我們同一車的兩位游客在出關的邊檢中被攔截下來,因為這兩位游客的弟弟是剛剛被雙規的高官,按規定雙規人員的親屬不許離境。雖然為此耽誤了我們近兩個小時的行程,帶隊多年的導游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但是大家沒有怨言,因為,大家從中看到了國家反腐的力度,更是支持國家反腐的決心。
車在俄羅斯奔馳,一百多公里的路開了三個多小時,俄羅斯的路太爛了,大部分的路況還不如我國的鄉間公路,這可能是他們把錢用在了老百姓的個人福利上的原因,他們享受的福利待遇,是我們不可想象的。
我們去的是俄羅斯的科學之城紅石。當年在紅石發現了可制作原子彈材料的鈾礦,于是俄國的大批科學家和礦工來到這里創建了紅石市。我們首先到了紅石的別墅區,別墅區建在紅石的郊區,紅石的家庭幾乎每家都有一幢別墅,這是他們夏季避暑的地方。當我看到他們的別墅時,我非常懷疑我的眼睛,他們的別墅的建筑形式非常簡樸,小小的二層小樓,每層大約只有二、三十個平方,簡磚薄瓦,質樸到了極致。別墅的庭院很大,在院中種滿了鮮花蔬菜就像個植物園。這可真是顛覆了我對別墅的認識。雖然我的視野不寬,可中國的高級別墅我去過,無論是外觀還是內涵,我們的別墅幾乎做到了極致。中國南方鄉間的鄉村別墅更是難忘,因為南方的鄉村別墅是老百姓根據自身的審美和需求自建的,完全顛覆了建筑學的理論,比如他們根本不講究建筑的風格,在別墅外建羅馬柱,在房頂修建五脊六獸,還要突出一個阿拉伯式的圓頂,在圓頂上再頂著一根帶有裝飾物的類似于避雷針的東西。如果我是建筑系的老師,我會讓學生走遍我國南方的各個鄉鎮,對不同風格的別墅進行調研,在這個基礎上寫出的論文定會榮獲國際金獎。
當然對于窮怕了的人們把房子建好無可厚非,但也不要無窮無盡,那樣就會失去房子本身的功能——居住。說到居住,在幾十年前的科爾沁草原的個別地方,解決居住的問題是每家人特別鬧心的事。我下鄉的那個嘎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東北一樣。大多是兩室。右手是一間灶間,進了灶間左邊連著寢室,屋內的長度大約是4-5米,寬度大約是5-6米,為了能睡更多的人,在屋子的兩邊各搭一個炕,炕的寬度大約各是兩米,炕的長度和屋內的長度一樣,也就是進屋就只有兩側的炕和一條小小的通道,家具是根據屋內的環境設計的,就是每個炕上各有一個放被褥的被格,或者是類似兩個箱子連在一起的 炕柜,這是富裕家庭或是新婚家的最好的裝飾,困難家的清苦只能用清貧如洗這幾個字了。有房住是好的,還有的沒房住,只好兩家擠住在一起,一家住南炕、一家住北炕。那時他們自嘲地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對門不如南北炕親。當然也有住三間的 ,同樣右手是柴屋,左手兩件連在一起是通透的,同樣有南和北四個炕,那樣的家庭大都人口多,男孩多,有時男孩們結了婚又蓋不起房,只好一屋住兩房或三房兒媳,再有幾個女兒沒出嫁,那個大家庭很是熱鬧。所以說現在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真是民之幸也。
那時蓋房很簡單,我們那時用干打壘的方法建房,大家見過電視中西藏建房時,藏族的婦女手持一個木錘邊唱邊用木槌在墻上用力將土夯實,我們那和這個類似,我們那是男人夯土,在兩排木片的中間撒上一層草,在草的上面裝滿土,然后拿一個用T字形的木樁下面綴著一塊圓形的大石頭制作的工具,用力夯土,我們沒有歌聲,但我們在夯土時每夯三下或四下時就會向后挪一步,我們戲稱為三步、四步。動作快些就是快三快四,慢些就是慢三慢四。由于當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我到現在只要聽到這樣的樂曲,就身不由己的上下擺動雙臂再加上向后退步,所以至今本人不會跳舞,也從未跳過舞,你想在舞廳見到我這有毛病的,那舞伴還不瘋掉/呲牙。但我沒試過跳鍋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