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確切的說,是在去年,也就是2015年的4月30日傍晚,我剛接上幼兒園放學的兒子,他見了我就說:"媽媽,咱們去北京,現在就去。" ? ?斬釘截鐵,不容拒絕,如果他有能力自己出行,我絕對相信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在那個五一去北京的。但是,他只是一個六歲孩童,只能被我糾結的拒絕。那晚,我煩透了,一個人坐在那里,一肚子怨氣,后來實在無法忍受,就把不堪入目的陽臺徹底整理了一番,也開啟了我"斷舍離"的行程,這一段,就是大半年。雖然不夠徹底,但是還是清理了不少雜物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 ? ? 看起來,斷舍離和旅行似乎沒有什么直接關系,但是在我而言,卻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分割的聯系,比如,我一直固守著父母那樣的理念,或者就是窮人理念:沒有錢或者錢需要做其它的事情所以沒有多余的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旅行)或者自己想買發東西;想買的東西一直想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年臨走前才意識到母親去年就想買一個帶蓋兒的垃圾桶,買到現在都沒買,理由是等我弟結婚了再買,我每每聽到都要暈過去,也就是幾十塊錢一個垃圾桶竟然要等到弟弟結婚,如果真的沒有錢也算是沒錢惹的禍,但關鍵是父母真的不差這幾十塊錢。這就是一個觀念問題。雖然我在這里說的頭頭是道,而我自己的骨子里畢竟流的是他們的血,自然會在他們撫養我的過程中將他們的各種觀念和行為耳濡目染,學大的淋漓盡致。畢竟他們生在那個溫飽都是問題的五十年代,而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溫飽早已不是問題,但是他們內心那種匱乏感不僅無法自己擺脫掉,而且還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子女。這是他們的問題,很難改變,但是作為80后的我在無法改變他們的前提下唯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意味著需要丟棄到之前一些不利于現在發現的執念,這便是"斷舍離"的精髓所在。
? ? ?雖然是這樣,但是本來已經信誓旦旦的決定過年一定要出行,去北京(前年本來要去,票都定好了卻因為孩子生病沒去成。)我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一拖再拖下去了,但是節外生枝,年終獎本來就要發下來的那天又被攔腰活活砍下來一半,這是一個近乎殘酷的打擊,有那么一度,我都要放棄去北京了,就在我在老家翻看送給堂妹的那本畢淑敏的散文集時,她在書中提到,人有三件事無論再窮也不能省,其中一件就是旅行。這又把我前行的決心激起來了。
? ?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在確認車票充裕的情況下,于今天上午定好了往返的車票,因為資金有限,就暫定1000元旅行預算,這樣的預算只能坐普快的臥鋪,但對于經常這樣坐車的我倒也習慣,況且北京離鄭州并不遠,不會或許疲憊。
? ? 神奇的是,今天有接到曾經經常帶著我出去玩的老同事平平,雖然已經離職,但是我們還是互相惦記,電話里她給了我兩天時間該去哪里的行程安排建議;晚上臨走前,我又在家里的親人群里說了我要去北京的消息,老弟又幫我找了我去的故宮和長城的門票和交通信息,已經團購的賓館信息,就這樣,我就從兩張往返車票的預定到還沒出發就清晰了自己整個行程的安排。
? ? ? 不管這兩天我經歷什么,都不會后悔,畢竟自己肯于行動并走出來了;而沒有行動才是遺憾,直到不知什么時候真的去北京了才能放下這個遺憾,這無形中耗費的精力以及莫名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是很大的一筆精神損失。